【小学厨余变鱼粮】50,000呎农场环保实验 研厨余养虫做鱼粮

撰文: 谢慧心
出版:更新:

许多人的退休生活是希望优游过日子,但杜日文有点特别,他选择转行“真.耕田”。说是“真”,皆因他和四个同是退休人士的拍档,十年前在粉岭鹤薮开有机农场“川上农庄”,不只是给城市人周末体验农活那种“休闲农场”,而是真正有鱼有菜做生产的农场。他希望香港有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近年他还研究厨余再生──用粉岭一间小学的厨余,养昆虫黑水虻并转化做鱼粮,又竟然成功了。在厨余问题弄得人人头痛的今天,这个小型农场实验,或给我们一些环保的灵感。

学校厨余变鱼粮,竟然在香港做得到?农业“插班生”杜日文,花了数年时间,研究出一个在50,000多呎农场内可行的方法。

“川上农庄”是他和四个同是退休人士的拍档,10年前在粉岭鹤薮开的农场。他对香港农业有许多想法,深信不应该随著都市化而式微,原因可以讲足几日几夜,不过有一个重要的因由,驱使他想到厨余再生的可能──农业有为城市吸收、消化废物的社会功能,“农业就是想方法将资源循环再用。”

6年前农场开始养鱼,然后他们摸索到用鱼的排泄物去做农作物肥料,在农场实行“鱼菜共生”。然后,“有机”进程再升级:鱼吃什么好?吃厨余,好不好?

厨余养虫喂鱼的环保实验,就在这个千呎温室中发生。(谢慧心摄)

屎虫养鱼

“我们问过渔护署,说有机鱼粮可以由丹麦入口。但我觉得不合理。”百分百本地,才是他所相信的“有机农业”。自己上网找资料,发现鱼需要高蛋白质鱼粮──即是昆虫吧。“原来有鱼场想到聪明的方法,在鱼塘中间摆个盘,放㓥鱼后剩下的鱼杂,吸引家蝇(house fly)来吃,然后产卵,孵化后幼虫爬出盘外跌入鱼塘,便成为鱼粮。这个方法几自动化。”

家蝇,亦即苍蝇。他请教中大生物系的意见,认为“养苍蝇,在香港这么城市化的社会,衰硬”,建议他可试试黑水虻。两者之别,在于苍蝇之危害,是牠在幼虫和成虫阶段都会进食并“上吐下泻”,1分钟可排泄4次,留下的粪便会传播细菌与疾病。但黑水虻在成虫后便不用进食,交配后会死亡,好处有二:不进食令牠没有排泄物,减少传播细菌;仅40天寿命而只能在幼虫期进食,令牠们食量惊人(每天可吃掉体重1.5倍的食物),且饥不择食──所以黑水虻别名“屎虫”、“尸虫”。大自然就是如此奇妙,“正好有生物,会帮我们将腐烂的东西消化。”杜日文说。

厨余变身记:小学厨余由学校运送到农场后,可以在30小时内处理完成,落到鱼儿肚内。过程如何发生?以下多图解说。
+1

小学厨余 骨头纸巾竹筷都可喂虫

腐物何来?杜日文想到香港每日3,000多吨的厨余。“我们都知道这种虫可以吃lower grade的东西,如有动物园用牠来处理粪便。有农业的地方,厨余都是用来喂猪喂鸡,怎会轮到昆虫吃?”但香港这环境,厨余无限而农业有限,“就唯有这样浪费。”

透过大学的连系,三年前,农场从大家乐集团旗下的学校饭盒商活力午餐,回收同区粉岭五旬节于良发小学的厨余使用。学校有900名学生,每天约有150公斤的厨余,“安排整件事的巧妙之处,在于本来饭盒商都要每天从学校运走厨余,不过现在是运来农场这里,相对上没有增加营运与运输成本。”学校12点午饭,厨余3点前便已送达农场。“厨余送来时还是暖的,臭味不大,减低处理时的厌恶性。这说明了,若我们在源头做,处理会轻松好多。”

另一奥妙之处,是黑水虻消化能力之强大,不仅吃冷饭菜汁,骨头、纸巾、竹筷子、牙签等有机质,牠们全部吃得来,“这让厨余分类轻松好多。若要把骨头拣走,我们会好唔得闲。而且,谁愿意做?”

厨余养出的非洲鲫鱼,每公斤售100元。(谢慧心摄)

良性循环

天天150公斤本来要倒掉的剩饭剩菜,经处理后可养出12-16公斤的黑水虻幼虫为鱼粮,然后养活了农庄鱼塘内约2,000条非洲鲫鱼和宝石鱼,售价每公斤100元。鱼塘亦获渔护署发出的优质鱼场认证。

杜日文说,在香港,业界都没有养昆虫的经验与参考,他们都是边学边做,坦言有好多“孭镬位”──只要有三万分之一条虫不听话,走掉了,天天加起来可以问题多多,“我的温室,有五重保护,预防虫会走掉。”又如厨余有臭味,他们便加益生菌减臭至接近芝士发酵的程度,“我们要处理至城市人都接受到的程度。”

回想这场“厨余再生实验”始于3年前,由杜日文与一名中大学生共同研发,当年俩人各自资15万港元,一年便花光,其后申请可持续发展基金资助,才能支持他们这几年不断摸索和改良技术。今天这场实验成功“落地”,有人问他要不要多做几间学校厨余?他想过,现在一间学校厨余略不够用,但收两间学校又太多。

“我不是想处理厨余,我只是想做好一点农业。计过产量,若厨余增加,虫会多了,便要养多些鱼,再多几个鱼塘。我不会多处理了,因要有下游消化到才成。”但他深信,这个在50,000呎鱼塘做到的事,可以放大到不同的鱼塘、农场,“示范到整件事能安排到,鱼吃得开心,产出的鱼也卖得出,这才是可持续的事。”

让农庄不仅靠办农耕活动经营,也是有稳定的农作物生产及销售,以让香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杜日文与拍档们的心愿。(谢慧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