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尼地道三宝】从洋服到外卖店 见证半山由讲英文到讲普通话
在中环半山坚尼地道有三家外卖店,一直以来为附近的学生、司机和打工仔提供价廉物美的午饭,人称“坚尼地道三宝”。三宝之一的煊记已经屹立在半山64年,一直由易氏一家经营,现在主要由主管厨房易笑芬(芬姐)和负责收钱的Tony打理。煊记并非只是特别有住家菜的感觉,它见证著坚尼地道变迁,曾经历六七暴动;64年来易家一路适应时代和艰难的社会,小店由起初的洋服店,后来改做士多,渐渐才变成今天的快餐外卖店。
时光倒流到4、50年代,那是大逃港的年代。芬姐的爸爸易煊10多岁来港后,在老字号洋服店怡安泰学师,后来在坚尼地道自立门户,开设了煊记洋服,一家七口居住在舖头的阁楼。“几出名㗎我老豆。”Tony自豪地说;当年李福兆娶媳妇时10套礼服都是出自易煊之手,著名的练马师郑棣池都是易爸爸的客人。
不懂英语那些年鸡同鸭讲:爸爸go街
坚尼地道的香港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当年是“帮办”楼(即督察),半山区亦有不少洋人居住。洋服店都有洋人光顾,但是易爸爸不谙英语,唯靠一本通书与他们沟通:“例如Macau就马交。个鬼佬嚟揾我老豆,我唔识讲爸爸去街,就爸爸go街,佢又明㖞。”Tony的童年都是与同区混血儿一齐玩大。玩咩?芬姐就话:“打交啰。”当年这些混血儿大部份识讲广东话,芬姐话他们更会讲广东话粗口:“‘你老母!’咁样啰。不过有啲英文夹杂住。”
坚尼地道还有港督府,芬姐一家当年近距离经历过六七暴动。当时到处都是炸弹,芬姐说愈细盒就愈真,大皮喼通常是假的:“缆车桥𠮶度,有个礼物盒𠮶度绑晒丝带,原来真嘢嚟嘅。”煊记一带亦试过戒严,当时邻近店舖都关了门,易家就留在阁楼上;当时警察、军队手指盾牌、枪械从港督府方向前进,手持毛语录的就一直排到煊记门口。芬姐想探头出去观看,易爸爸就立刻阻止:“唔好睇呀!开机关枪上来㗎!”
邻里转让货物做士多 帮办抄牌建议申请牌照
当时还是邻里守望相助的年代。维他奶还是卖两毫子,便利店和超市仍未成行成市,但是洋服却开始式微,人们开始转买成衣,愈来愈少人度身订造洋服。当年邻近有家士多老板退休,眼见易爸爸一手养大五个细路,生活甚为艰难,将士多的货物、货架转手给易爸爸:“你做洋服又开始无得做啦,不如你做士多啦。”
后来爸爸年纪大,芬姐就辞去股票从业员的工作开始接手煊记士多。惟煊记的士多生意又式微,他们就开始制作三文治、公仔面。由于没有食物牌照,他们缴付过不少罚款;当年的帮办可能没有抄“一蚊纸皮婆婆”的跑数压力,有位帮办就向芬姐建议:“其实你哋呢度都可以申请牌呀,而家你递纸入去啦。”
家庭生意不为赚钱 赚取时间空间照顾上一代
煊记士多渐渐变成卖快餐的煊记,起初是一星期七天无休,芬姐话当时好辛苦,还要“贴钱做”。后来煊记改成做五日,芬姐坦言:“钱就真系储唔到,叫做有个地方可以去。”年约60岁的芬姐将自己的物业卖掉,租屋住在年约90岁的妈妈附近,赚取时间和空间照顾妈妈,“无钱咪自己洗自己钱”。
【大坑黑暗史.一】十年近百间食肆结业 因为舖租、食环定质素?
芬姐坦言是近期才领会到老人家的寂寞。有一次,芬姐打算回家和妈妈吃饭时,在附近商场望到妈妈自己一个人走进茶餐厅。当妈妈看到芬姐时就露出笑容:“佢系从内心笑出来,你系感觉到。”现在芬姐每天在开档前就会照顾妈妈食药,之后就带著易妈妈开档;妈妈每天都会在煊记门口坐著“望下啲人”:“佢如果系屋企都周街腾嘅,行落商场呀,去啲大厦管理处坐呀,咁不如凑佢上嚟。”
由讲英文到国语:啲人识听咁咪搞掂啰
从前煊记对面的红棉道天桥还未兴建,曾经有很多树木和雀鸟。现在半山区已变得高楼密集又车多。Tony说,以前店外经常有洋人“行来行去”,现在已经全部变为华人。芬姐话97之后“多咗好多国语人”,他们会去店舖问怎样去缆车站:“我咪同佢哋讲‘行沙处’(行下去)。”由以前讲“马交”到现在讲国语,芬姐就说:“啲人识听咁咪搞掂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