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身处地
“同理心”是甚么概念?其英语是进化自“同情心”一字、仅百年历史的新造词,中文词语更属初生;同情心重“情”、源远而易解,同理心说“理”、时兴却难明,“同理”心理学研究也只是近代事。
何解探究同理心?医护人员多曾听过意译为“随机治愈、随时纾困、随即安慰”的格言;但不多踏足病人思路心境、理解其为何所困,难尽实践纾困。
撰文:医院管理局策略发展总监程伟权医生
同理心包含知、感、行三元素,要理智上代入情境,情感上感同身受、行动上慈心施援,负责驱动的大脑区域都不同。医护人员最为具备同理心,但常人就算“知咁行”,会否连中三元“知、感、行”,却会忙中有别、因境而异,当心切于疗程时、或少专注于人情。如何滋长同理心?心理学家建议,要多问常听、切身体验、习惯假想、减少论断。
医管局与二百个病人组织有联系,早前更有三个组织于自发的“向公营机构推广无障碍环境外展计划”下,亲临医管局推广。要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他们可以。讲者一瞬间,太多东西要讲,但他们不单要讲,更悉心设计体验障碍环节助听众切身体验、设身处地,输送同理心讯息上心入脑:
.残疾人士达五十多万人,十五人中有一人,医院病人群组中比率更高,环境更要无障碍;
.人皆独特,谁亦要走走看看,勿以单一标签态度看待;
.无障碍设施纯为最低而非最终标准,要尽力令每人用得轻省,免其覆诊时,要前路就算似障碍赛,历尽艰辛;
.赞赏虽美,但过度用虚词鼓励,如赞赏肢体伤残人士能独自外出用餐“好叻⏌,或会令听者不自在,觉得被视为有别于人;
.不少听障人士宁被称为“聋人”,反觉“听障⏌或“失聪人士”等修饰用词非其首选;
.盲人辅助器材,如阅读放大器,虽非高端,但碍于供求,动辄花上数万元;
医院著力实践以人为先,正接续减排队、增流量、加空间;医管者也会思量如何推动百忙中实践同理心。静待纾困的病人,如果适逢夜阑静,问有谁共鸣,答案应是“超多医护员工”,亦相信将会多,不会少。
《香港01》“01医务所”与医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专栏《园游。杏林》。
“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数位来自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透过文字细数杏林人、杏林事,分享个中点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