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不应妄自菲薄 投入创科发展亦可另创新出路

撰文: 01医务所 源栢梁
出版:更新:

本港经济近年吹起阵阵不景气风潮,社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甚至有批评指本港在多个方面,包括整体财政情况及营商环境等已大不如前。其实社会状况不断转变,时势亦有高有低,在低迷时应多想想自身各样的优点强项,例如在工程或创科业界亦有力求创新的一群。不少年轻创业者即使在早前疫情肆虐的艰难环境下仍勇于投入推展新科研项目,以正面态度去面对方方面面的挑战,成功获得外界认同,其努力不懈的精神实在值得学习及赞赏。

本港社会近年蕴酿一些负面情绪,更有个别批评指香港的整体竞争力已大不如前,较不少内地城市逊色,但笔者认为港人不应妄自菲薄,在环境较差的时候更应发掘拓展自身长处与优势,为长远发展做好准备。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源栢梁

疫情时,有医院及安老服务场所临时建成帐篷式隔离病床防疫。

笔者近年接触不少年轻工程或创科业界人士,即使本港早年于创科方面的投资或整体社会支援仍待加强,他们仍勇于投身创科行业,更成功打出一片天。笔者期望藉一连两篇文章略作介绍,分享他们的创业成功例子,让更多有意创业的年轻人士可借镜。其实本港亦不应只局限于金融业或服务业等发展,在创科方面亦有不少发展空间。现亦喜见当局加大力度投放资源于推动创科,从早前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所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可见一斑,为未来五至十年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制订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

Cathy 的创科硏究已转化成产品应用于物管行业。

回想疫情期间被特区政府委任为餐饮处所换气量或空气净化设备工作小组主席的笔者,当时与不同专家研究有何方法可以将空气中的病毒或不洁物有效地去除,而团队曾接触不少市面上的相关产品,都未必能完全对付空气中的病毒或污染物等。笔者曾有机会接触到一位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的化学系博士生詹嘉慧(Cathy Jim),她和其团队研发的空气净化设备正正在早前疫情期间派上用场。

其所属的公司是间落户在科学园的初创,当时辗转认识她所研究空气净化产品,笔者起初对其产品亦只存观望态度,但想不到她的产品不但有能力将空气中的污染物阻隔,甚至连最难处理的气味亦能成功去除。

以往一般空气清新仪器多以活性碳去吸走气味,但效率并不够高,用上一段时间仍经常会有残余气味。笔者仔细研究 Cathy 的产品后,发现它的特别之处是,它主要使用的科技是有氧聚解反应层的纳米管道,其功能是当空气中的污染物通过管道时会被分解,之后管道恢复𣈱通而持续运作,这些空气中的污染物将会被分解成水及二氧化碳,换句话说即是已把空气中的不洁物除去。

此技术除了用于空气洁净机产品,亦有案例是使用在临时隔离病床的快速及简便建造上。有医院及安老服务场在应对疫情时,可适时借助技术建成帐篷式隔离病床,避免可能令病毒流出病房外造成感染,而以此技术装置在粪渠管道去洁净排气,能为市民大众健康带来保障。下文笔者将会再分享两个创业故事,望可供年轻创业者作借镜。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