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医疗科技日新月异 日后料惠及本港病人
香港自97年回归后,本地工程界与内地工程业界的交流越见频繁,特别在新冠疫情后,各地交往逐渐复常,本港与内地的文化、商业及学术等往来亦有增无减。笔者早前便前赴安徽省合肥市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年会,不但有机会与内地及澳门工程业界交流和分享经验,亦有幸见识到内地医疗科技发展的迅速,或许未来不只内地患者受惠,亦有更多机会惠及本港医疗业界,为大众带来益处。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源栢梁
早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以“创新引领 自立自强 —— 打造高品质科技创新策源地”为主题的年会,涵盖三大主要板块,包括“科技自立自强”、“学术跨界融合”及“服务地方:建设科创高地”,并开展二十项专题活动,以及相关高端及创新科技发展项目的发布。有超过800多人来自全国各有关部委、中央企业和省市相关方面负责人,科研院所、高校和全国学会的科技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主论坛。而本港及澳门等地的业内人士亦应邀出席参与,更得到中国科协及内地相关高阶机构的安排,参观不同科技发展的项目,不但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亦惊叹内地科技发展之高速实在不能同日而语。
笔者与同行工程业界人士在是次交流中,获安排参观一处名为“东方超环”或称为 EAST(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的“人造太阳”实验硏究所,模拟太阳内发生的 “核聚变”(nuclear fusion)。此国家级科研项目被指是世界首个非圆切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tokamak),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磁局限融合的容器,是个环形像轮胎的真空室。早前有报道指它实现了高功率稳定的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根据现场科技人员所介绍,要上亿摄氏温度的等离子体、超过千秒的连续运行时间和1兆安陪的等离子体电流才能造出实用的人造太阳,是一项巨大挑战。若核聚变技术不断取得进步,提升其产出能源的经济性、可行性,使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来大有机会以此方式去大量发电,而非如现今一般核电厂是从 “ 核裂变”(nuclear fission)中来发电,因核裂变发电会带来放射性污染物等环境问题,就如现时日本福岛核电厂设施所发生的意外事故,最终引致核污水排放至大家共同拥有的海洋,并非大众乐见。再者核聚变发电建设所用的发电原料为“氘”(Deuterium),是氢的同位素,亦称为“重氢”,此非放射性原材可直接从水中提取,算是取之不尽的发电原料,因此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能源产生方式。
有内地专家告知,国内持续发展此关键核心技术期间,已将其中科技转移或转化成为具经济效益的高端民用设施,包括高端医疗治疗设备,例如可生产出高磁场强度的磁力共振仪器,令磁力共振技术推进至更为精准,让医者能更准确地掌握病人身体状况。
另外,专家亦指这些高端科研亦已发展出更先进的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有别于传统放射治疗技术,即利用科技将具治疗效果的质子直接束射至较深层次的肿瘤,加上定点爆破及能量一次释放的能力,高效地直接“杀死”癌细胞,亦令肿瘤旁的器官或身体部位不受影响或将其影响减至极低。
内地科技创新之快实在令笔者和同行叹为观止,有幸观摩到此类国家级科技实在感荣幸。笔者同时亦想起,早前刚由国家给予援助香港所交付的落马洲河套区的“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内里设置由内地生产先进的高端医疗检验设施,提供包括电脑扫瞄造影服务等,据报已惠及不少本港市民,加快了轮候检查时间。内地医疗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已打破昔日经常被指医疗新技术被西方国家垄断的局面,不但懂得借助“沿途下蛋”的道理去将科研发展成民用医疗副产品,更可“外销”至不同国家及港澳特区等地,惠及更多有需要人士,实在是患者之福。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