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3宗疑涉氧气樽医疗事件 病人组织:早引入智能氧气樽或可避免
在此宗三年前的伊院氧气樽一度无氧“疑案”以外,公院过往都有多宗因氧气樽问题而引发的医疗事故,其中上月明爱医院就有一名男病人的氧气樽气阀未有开启,致长达5分钟无氧气供应,病人最终不治离世;而五年前亦伊院亦在转送一名患者到深切治疗部时,使用的胶囊复苏器没有接驳氧气樽,病人最终不治。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认为,如早在2018年时伊院发生首宗因氧气樽问题时,已著手引入智能氧气樽,金婆婆此次事件或可避免,“明白会有成本效益考虑,但病人安全不应以成本效益来计算。”今次“疑案”中的病人家属阿花(化名)亦斥医管局没有汲取教训,“仲要死几多个人先会take it serious(认真对待)?”
因慢性阻塞性肺病需要长期使用氧气机的96岁金婆婆,三年前入院时疑因氧气樽一段时间没有氧气而出现气促,需要急救,女儿发现后告知医护,惟由于当时急症室医疗纪录未有相关资料,伊院以未能证实为由认为事件不涉及医疗事故,事件成为“疑案。”
公院过往都有多宗因氧气樽问题而引发的医疗事故,包括五年前亦伊院亦在转送一名患者到深切治疗部时,使用的胶囊复苏器没有接驳氧气樽,病人最终不治。另外,上月明爱医院上月就有一名男病人的氧气樽气阀未有开启,致长达5分钟无氧气供应,病人最终不治离世。
明爱医院代表早前在记者会上表明会在下年引入智能氧气樽,以定时监测氧气樽的使用情况,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认为,如早在2018年时伊院发生首宗因氧气樽问题时,已著手引入智能氧气樽,金婆婆此次的事件则可以避免。他批评,不明白为何事件要不断重演才能推动相关指施,“明白会有成本效益考虑,但病人安全不应以成本效益来计算。”
其女儿阿花透露,如非再见到明爱发现类似事故,亦不欲向找传媒公开事件,但她没有想到涉及氧气樽的问题会再发生,斥医管局没有从之前的事件中汲取教训,“仲要死几多个人先会take it serious(认真对待)?”她又指,自己妈妈过往病情稳定,虽然事件发展至今已三年,但一直耿耿于怀,“好唔开心,无谂过送佢去医院最后送咗佢去死。”
急症室护士刘凯文表示,一般而言如遇到长期需要氧气的患者,都会用将鼻导管连接至墙上的氧气供应,或者安排相关病人在观察病房,有仪器监测维生指数,惟墙上的氧气供应及观察病房均有限,如两者均已全部使用,则会用上氧气樽。
他续指,一般而言,护士都会在使用氧气樽前,确保氧气容量足够让病人等到看医生,惟由于病人众多,难以“逐个遂个”病人检查。被问到增添智能氧气樽有否帮助,他则指,管理层未有交代过相关事宜,而至今仍未闻相关氧气樽的操作为何。
伊院回复指,自2018年起陆续落实一系列措施,提升接受氧气治疗病人的安全,包括要求医护人员在运送病人前必须适当检查有关仪器,亦已加强医护团队的沟通及培训,医院近期已再提醒医护加强监察病人使用氧气樽的程序。另外,伊院已有派员每两小时书面纪录病人使用的氧气樽情况。
此外,医管局急症科统筹委员会近期亦再次检视急症室病人使用氧气樽的指引,其中包括安排急症室职员至少每两小时检视病人使用的氧气樽情况;另外,如果病人需要使用氧气流量达每分钟四公升或以上的氧气时,必须使用装设在墙上的固定供氧装置,公立医院所有急症室已落实有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