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入伊院纪录载氧气樽曾无氧 院方称仅记家属报称 隔3年难查
明爱医院11月发生涉及氧气樽气阀未有开启医疗事故,一名男病人其后死亡,原来涉及氧气樽问题的公院事件或非单一,2020年伊利沙伯医院发生一宗氧气樽无氧“疑案”。
一名九旬老妇的女儿近日忆述,母亲2020年1月因病入伊院急症室,到达后她叮嘱护士,母亲需供应氧气协助呼吸,她与外佣之后离开用膳。回到急症室发现母亲满头大汗,拿开氧气机鼻导管发现无氧气供应,遂告知医护进行急救。惟其母12日后因肺炎离世,医疗纪录有病人氧气樽一度无氧的记录。
因疫情体谅公院须集中精神抗疫,女儿今年始向医管局投诉及向社区组织协会求助,并透过传媒公开事件。不过,就有关个案伊院回复《香港01》指,医疗纪录提到病人氧气樽一度无氧只是“如实记录病人家属当时报称”情况,并因事隔三年职员无法忆述事件,无法核实投诉人所指问题,因此事件不涉及医疗事故。
社协干事彭鸿昌认为,伊院说法不合理,批评急症室当时有责任纪录病人情况如实纪录,内科部门亦应是在已核实情况才纪录下来。家属明言对伊院回复感不满,会向医管局公众投诉委员会提出上诉。
死者女儿:多次叮嘱护士母亲需要氧气供应
96岁金婆婆因慢性阻塞性肺病需要长期使用氧气机协助呼吸,在2020年1月14日因尿片有血迹,女儿阿花(化名)决定召唤救护车送妈妈到医院检查。阿花忆述,到达伊院急症室后多次叮嘱护士,其母亲是需要氧气供应;护士遂为金婆婆安排氧气樽,以鼻导管输入每分钟2度的氧气,帮助她呼吸。她与外佣亦一直陪伴在旁,过程没有医护前来检查氧气樽,而当时金婆婆未有异常,血含氧量当时为97%。
不过,直至晚上8时多,她与外佣外出用膳,一小时后回到伊院,就发现母亲已满头大汗,“揾到佢时佢块面好红下,成面成颈都系汗,同埋开始索气。”她与外雇当时随即帮母亲抹去汗珠,期间拿开鼻导管时发现无氧气供应。
一啲氧气都无,(当时反应是)点解会咁㗎?
入院12日后肺炎持续恶化离世
金婆婆入住内科病房后,需要用到每分钟15度的氧气急救,血含氧量才上升至92%,而自此亦一直需要配戴氧气面罩。不过,金婆婆情况持续恶化,最终在1月26日、即入院12日后因临床情况及肺炎持续恶化离世。
伊院:医疗纪录只是如实记录家属报称 非医护人员判断
阿花早前向医管局投诉事件。惟伊院回复时指,内科的医疗纪录虽有提到病人氧气樽一度无氧(found oxygen tank empty for unknown period),但只是如实记录病人家属当时报称的情况,并非医护人员作出的判断;院方亦指,由于检查氧气樽的情况并非医疗纪录中的常规纪录项目,而事隔三年职员亦无法忆述事件,因此院方无法核实投诉人所指急症室氧气樽的供氧问题。
死者女儿:冀公院集中抗新冠故无即时投诉
阿花表示,不明白为何检查氧气樽的情况非医疗纪录中的常规纪录项目,因现时医院在转送病人期间有清单以检查氧气樽的容量,“点解佢喺𠮶度(内科)又系病人,𠵱度(急症室)又系病人,佢有咁嘅招待(有清单要检查),𠵱度又无㗎呢?”她又指,要职员忆述事件不合理,认为当时的职员本应将相关纪录写在医疗纪录上。
死者女儿感医管局玩“文字游戏”
她解释三年后才向医管局投诉,是因为当时正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希望可以让公院集中抗疫,但没想到等候三年竟会迎来如此结果。她批评医管局是玩“文字游戏”,目的是希望保护自己形象,“以为病人好蠢,指鹿为马。”她又斥医管局不负责任,令人不相信局方是有决定减少类似的事件发生,而相关回应更是对人命的轻视,“折磨病人、亦折磨病人嘅屋企人。”
社协彭鸿昌称伊院说法不合理:理应核实才记录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亦认为,伊院说法不合理,因家属的指控些涉及病人安危,内科部门亦应是与急症室商讨下,并核实情况才记录下来,“家属讲咁多嘢,点解就系𠵱样嘢有纪录低呢?”
家属将向医管局公众投诉委员会提上诉
他亦指,急症室当时有责任纪录病人情况如实纪录,如事件属实更应透过早期事故通报系统报告事件。不过,在今次事件上,其急症室医护仅提到病人有气促,没有谈到背后原因,此可能会影响日后的治疗,“有无缺氧对之后点医可能会有好大分别。”死者家属称会向医管局公众投诉委员会提出上诉。
呼吸系统科专科卢浩然医生表示,一般而言,对慢阻肺病的病人而言,缺氧可以有不同因素,如病情恶化时“有无比氧,抖唔到气都会发生”,但如果突然没有氧气其血含氧量一定会迅速下降,“你谂下本身都要借钱渡日喇。”
不过,他表示,难以透过病人出现气促,以推断病人没有氧气供应多久,因相关病人已适应了低氧的环境,“正常人低过90%已经好唔舒服,但佢哋可能80%都可以无咩事。”
家属另质疑抢救转用高氧致二氧化碳积存影响病人
此宗“疑案”家属另一质疑是婆婆入院前肺片清晰,而伊院在抢救过程时,经面罩提供15度的氧气急救,或会引致病人出现二氧化碳积存问题,甚至可致肺炎死亡。女儿阿花(化名)指出,母亲入院前肺片清晰,并引述有医学意见指,使用15度的氧气急救或会引致病人出现二氧化碳积存问题,并致及后肺炎死亡。
中文大学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表示,一般而言,呼吸中枢主要是透过不够氧气及二氧化碳高刺激呼吸,而由于慢阻肺病令呼吸中枢已适应二氧化碳堆积,故依赖不够氧气来刺激呼吸。他续指,如突然给予高浓度的氧气,则会令到呼吸中枢消失了缺氧的刺激,从而令到患者呼吸节奏较慢,有机会导致二氧化碳积存机会。他表示,15度氧气对慢阻肺病而言浓度或太高,认为如要给予高浓度的氧气,应改以呼吸机协助调整病人呼吸。
有不愿具名的呼吸系统专科医生认为,医生提供15度氧气急救虽略高于安全限值,但在病人病情恶化初期使用高浓度氧气是适当的。他又指,医生其后亦有使用呼吸机治疗,此有助改善患者呼吸情况。
呼吸系统科医生卢浩然亦解释,一般而言,二氧化碳积存问题可以是由慢阻肺病,亦可以因为高浓度氧气急救造成,“是鸡同鸡蛋嘅问题。”他认为,如果在急救情况下使用15度氧气是合适,因病人情况可能已很差,未必有时间可以予医生慢慢适整合适的氧气浓度,最重要是有否在情况稳定后慢慢下调。他亦指,出现肺炎可以有不同因素所致,包括本身慢性阻塞性肺病恶化、肺功能本身不好等因素。
伊院:病人离世与在急症室曾血氧饱和度下降没直接关系
伊院回复指,医护一直密切监察病人的情况及提供合适的治疗,并指经检视有关临床资料后,认为病人离世与她在急症室曾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