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与长者编写患癌长者手偶表演激励病人 获社署颁季军奖

撰文: 洪芷菁
出版:更新:

即使人到暮年,也可老有所为。社会福利署昨日(1日)举行2023老有所为活动计颁奖礼,“耆异.偶缘”获选为全港最佳“一年计划”季军。该计划让长者与青少年共同制作手偶剧,上演真实抗癌故事,增加跨代连结。

“耆织交享乐”项目则获黄大仙及西贡区最佳“老有所为活动计划”奖,计划推出多元活动,包括“共创积木画”,逾200位长者耗时两个多月,用14,336块积木砌成画,提升他们的能力感。

“耆异.偶缘”计划团队获选为2022-23年度全港最佳“一年计划”季军。(社会福利署提供图片)

青少年编写剧本 与长者用袜制成手偶表演手偶剧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秀群松柏社区服务中心,推出“耆异.偶缘”项目,由青少年访问探索不同长者的生命故事,集结成册并送给长者,当中选出一个关于患癌长者由惧怕治疗到接受的故事,制作成手偶剧。

该中心社会工作干事王小姐表示,活动参与人数有786名,其中包括约100位长者及200位青少年,由青少年编写剧本,并与长者一起学习利用袜子制成手偶并于社区表演手偶剧。她指,计划可以促进长幼共融及增加跨代连结,达致“老幼所为”。

患癌长者义工病情反复 以故事主角自我勉励

曾确诊鼻咽癌、75岁的宝仪,对剧本中同样患癌的主人翁的经历深有共鸣。宝仪在2019年5月确诊鼻咽癌,接受治疗及康复后,她希望继续学习充实自己,故参与女青举办的各类活动,包括如何应用手机、电话问候及探访长者,更参与手偶剧的制作及多次演出。不过在今年1月手偶剧正式出演后,她于2月发现病情复发,现时仍需每月复诊,鼓励自己与故事主人翁一样坚强面对。

宝仪介绍剧中主人患上癌症并害怕接受治疗,后来获得朋友及好医生的鼓励支持。她最记得某次到幼稚园演出后,有一位患病婆婆称本来不打算接受治疗,但受故事鼓励而改变心意。宝仪深为感动,“我哋系将呢个布偶人性化,将佢注入生命,等佢有生命力同埋想像力,希望藉著佢同社会有一个对话,带出一啲正能量。”

手偶剧三大挑战:手口同步、背台词、手痛

首次接触手偶、63岁的Pauline表示,形容制作手偶剧“好大挑战”。她解释表演时因有舞台布帘遮挡视线,无法看见自己的手部动作,说对白时与手部动作同步有难度。一场表演为45分钟,由于舞台矮小,表演时需要跪下。

她说因年纪大难免记性差,背台词亦为一大挑战,加上练习多次亦导致手部关节疼痛及肌肉抽筋,但故事本身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中心社会工作干事王小姐表示,计划后成立了3组持续性小组,并连结了区内的8间机构长远合作。(洪芷菁摄)

中心社会工作干事王小姐指在活动计划内连结2间中学、1间大学招募青少年义工、及连结2间安老院舍及1间和营院舍合作演出。计划完成后,他们成立了三组持续性小组:手偶工作坊、手偶制作组及表演组,并连结了区内的8间机构长远合作。

竹园区神召会慈凤长者邻舍中心推出“耆织交享乐”项目,历时两个多月,拼砌出一幅积木画。(洪芷菁摄)

逾200长者用14336块积木砌成画 获得能力感

来自黄大仙及西贡区的竹园区神召会慈凤长者邻舍中心则推出“耆织交享乐”,活动多元,包括不同义工探访长者活动、艺术创作培训以纾解压力及表达心意、各式兴趣班如共创积木画、皮革班、制作玩具等。其中积木画,共有约230多名长者合作利用14,336块细小积木,历时两个多月,拼砌出一幅钻石、长者、凤德邨及狮子山等图案的积木画。

84岁的珠姐是砌得最多积木的人,共砌了约360块,当积木画完成后,她形容非常满足。(洪芷菁摄)

84岁的珠姐是砌得最多积木的人,共砌了约360块,当积木画完成后,她形容非常满足,甚至每晚睡觉时也会惦记在心,“真系开心啊,愈睇愈开心。”珠姐拍摄积木画给子女看,他们十分赞赏。

慈凤中心社工杜伟邦指,长者很多时自我否定,“第一句就话乜都唔识啊,唔知点玩啊,冇咁好眼力啊,我眼又朦,耳又聋......”他表示,长者绝对有能力完成,只是需要一个平台发挥,故希望藉活动让长者运用手指砌积木,获得能力感。

杜伟邦提及,计划亦推出免费刊物“银芽”约有三年,希望“老人家都可以成长发芽”继续发展自我,提供如画画及运动等教学文章,并曾在疫情期间寄送至长者住址信箱中。他又表示,“耆织交享乐”计划总义工有155名,活动受惠人数有2423人。

社署每年均举行“老有所为活动计划”颁奖典礼,并设多个奖项,以嘉许参与团体。在今年的颁奖礼上,“耆异‧偶缘”获选为全港最佳“一年计划”季军、“耆织交享乐”亦获黄大仙及西贡区最佳“老有所为活动计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