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来袭趋频 医疗系统设施韧性尤其重要
一场十号飓风加上“世纪大暴雨”连环袭港,令香港两个多星期来均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多区遭受风雨破坏及出现严重水患,甚至有地区受山泥倾泻及树木杂物塌下影响而封路,市民生活受阻。在气候变化恶化下,预料极端天气的出现将越来越频繁,有工程业界便提出要增加“韧性城市”去应对。笔者认为除了城市基建设施,医院等关键公共服务均需持续强化其“韧性”,得以支援因恶劣天气状况而受影响的社会大众。
何谓“韧性城市”(urban resilience)?传统上,它可以定义为一个城市系统在面对不确定冲击或压力,包括天灾、能源危机或恐怖攻击事件等情况时,能确保城市保持正常运作,城市的承受能力或恢复能力等。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的要求,城市订立御灾力所需有十项必要范围,包括鉴别风险、基建御灾能力、准备及应变、大自然生态系统、管治、社会能力、机构能力、财政能力、城市发展,及重建更好未来。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源栢梁
今次本港出现超乎寻常的世纪大暴雨,实在无人能预见,引致出现的山泥倾泻及水浸情况实在始料不及。笔者当晚亦刚刚在狂风暴雨下驾车回家,走至港岛东区走廊时,因驾驶席挡风车窗被完全遮挡,看不到前方,故险象环生,差点被困于道路上。相信此等在港岛见到的水患情况,并非传闻中是由深圳排洪所带来,而首要处理的应该是要实在地研究应对这些变幻莫测的极端天气,既然难以在事前完全准确预算出天然灾害的严重性及受影响程度,我们便应及早作出防范,为日后应对自然灾害做好更佳准备。
整个城市的基建系统固然需要加强其“韧性”,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公共服务,其处理冲击的承受能力亦不容忽视。是次暴雨来袭后,本港整体医疗系统设施庆幸未受到太大冲击,据悉仅极少部分诊所受雨水来袭,令其大路出入口地面损毁而需暂停服务,反映公立医院系统设施有其一定“韧性”。但为确保医疗系统在自然灾害下仍能保持平常运作,令医院电力、供水及其他资源供应能维持正常供应著实重要。
整体而言,加强医疗设施系统的“韧性”可分成多个部分来解述。首先第一步先应做好盘算及评估风险,并从各种海内外事故中汲取经验,整体地预测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互动作用所带来的影响。例如,一般医院均会为不同大型设施设后备系统,但原来经过评估后,即使已设一组后备设施亦不足以应付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情况。
例如,一般医院除设有大型中央真空绝缘液态储氧缸供应医疗氧气,更会设置至少两组独立氧气樽排槽备用去应付非常情况。当中央液氧缸主及第一组备用氧气樽排槽同时出现问题,还有第二组氧气樽可维持医院病者供氧使用,即是总共有三层设置以支援持续的医院氧气供应,亦提供时间予工程人员去修复有问题系统,保障病患者得到适切治疗。同样地其他的医疗气体供应,如压缩空气或抽取真空机组,亦因对应紧急情况,设主要机组及两组后备系统可供使用。但并非所有医院设施均设有多套后备系统,因需评估风险及负载要求等后,再平衡资源及所占用有限医院的空间大少等而作出决定。
举例说,俗称“ICU”的加护病房多收接重症病人,以往每张床位供电位置不设独立漏电断路装置,但曾有电子仪器等发生短路令整个加护病房“跳掣”,多名病人受到影响,故此后医院一般为每张加护病床设独立漏电断路器,以防再有同样意外发生。此亦属作出风险评估及平衡资源下的改善设施,至于其他加强医院“韧性”的措施,我们下文再谈。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