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港大袁国勇团队揭Omicron BA.5变异株 传染力达 H1N1

撰文: 韦景全
出版:更新:

高传染性的Omicron相比之前的变异株,更容易逃避抗体的中和,增加在免疫人群中感染或再次感染的机会。Omicron变异株是否已在人类呼吸道细胞内适应了?港大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周婕与袁国勇教授团队,利用人呼吸道类器官模型,评估Omicron BA.5及其他变异株在人体呼吸道细胞中感染和复制能力,发现BA.5进化了并提高新冠病毒的入侵效率,增强病毒在细胞间的传播,因而增强感染复制的能力。

周婕及袁国勇教授团队与荷兰Hubrecht Institute 的Hans Clevers教授及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合作,建立了全球首个源自肺成体干细胞及鼻腔细胞的呼吸道类器官培养系统。(港大医学院)

港大研究团队周婕博士及袁国勇教授团队与荷兰Hubrecht Institute 的Hans Clevers教授及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合作,建立了全球首个源自肺成体干细胞及鼻腔细胞的呼吸道类器官培养系统。

研究团队在气道类器官及鼻粘膜类器官中研究原始病毒株(WT)、两种Omicron变异株B.1.1.529 和BA.5的感染和复制情况。结果显示,BA.5感染类器官后产生的病毒滴度,比WT和B.1.1.529更高,更达到与造成流感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 H1N1 (H1N1pdm)相当的复制能力。

团队亦发现BA.5 感染后的气道类器官和鼻粘膜类器官可以形成典型的多核合胞体,而WT 和 B.1.1.529 的感染并不能产生合胞体。总体而言,BA.5的高感染效率和融合活性使人鼻粘膜和气道细胞形成合胞体并促进病毒的扩散,从而显著增强了感染力和传播力。

周婕及袁国勇团队表示,有关研究从全新视角揭示BA.5变异株超强感染性和传播能力的机制,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科学依据;团队建立的呼吸道类器官,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呼吸系统生理和疾病的研究。有关研究结果已于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