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塘行人改善措施5年成效低 司马文:不应只是建天桥带人搭港铁
政府近年提倡要改善香港行人路,更在施政报告引入“香港好.易行”计划,希望提升各区行人设施,做到“行得爽”。计划落实起来又会如何?其实九龙东自2012年起已经试行类似计划,其经验值得借镜。熟悉空间规划的创建香港创办人司马文认为,从初步观察,政府口中的改善措施往往只是“建天桥”,“将人流带至港铁”,作用有限。除了“硬件”上的改造之外,他认为“软件”配合,如控制区内车流,更加重要。从观塘区的例子,不难看到政府在后者方面的不济,导致行人长期在马路上。
观塘区行人路人多路窄,加上区内违例泊车黑点,星罗棋布的道路网,整天犹如露天停车场,私家车肆意停泊,货车则随便在路旁上落货。行人穿插其中,又怎能“行得爽”?“易行九龙东”计划自2012年开始,希望透过扩阔路面、加设行人过路处等措施,改善区内行人畅达度,整项计划预料耗资逾3,000万元。下列三个地点是已经完工的“短期措施”,无疑可稍微改善现时情况,但观塘的行人路整体而言仍然非常挤塞。
巧明街近开源道,扩阔行人过路处等候区
左:工程后,伦星扬摄/右:工程前,起动九龙东网页
巧明街/骏业街交界,加设行人灯号
左:工程后,伦星扬摄/右:工程前,起动九龙东网页
开源道近观塘广场,加设行人灯号
左:工程后,伦星扬摄/右:工程前,起动九龙东网页
软件硬件兼施提升易行度
司马文认为政府的计划原意自然是好,部分改善措施,如扩阔行人过马路的等候处,的确可以提升道路安全;但就对改善整个区域的易行度的影响轻微。他表示,走在街上就可发现最影响行人的,其实是街上不同的商业活动,例如违例泊车、工人宁愿占用路面分货、装修杂物霸路等,加上政府无力有效打击,导致问题持续恶化。
其中在巧明街开源道交界的街角发现,在只有几米阔的路面空间上,已分别被大厦装修及随处乱放的大水樽霸了空间,行人近乎要单线排队前行。
司马文分析指,“这是观塘转型期间面临的规划问题”(transitional problem),“让这么多商业活动涌入观塘前,是否有想过道路是否承受到?政府是否有执法?谈‘易行度’除了硬件,亦不能忽视这些因素”。
政府窒碍交通接驳 司马文:只懂带人坐港铁
另一项经常被政府忽略的“软件”就是各项交通工具之间的连接,做得好的话,可令人流疏导得更有效率,但在香港的情况,往往就只是“将人带到港铁站”。司马文举例指,依赖港铁令观塘人流聚集在某几条街道,最后塞上加塞。“例如是否可以善用观塘海滨,让更多人使用船只往来?”他反问道。现场所见,观塘海滨长廊有不少本来让小艇定位用的柱趸,亦被政府以胶片“封锁”,失去作用,市民亦不能在海旁上落。司马文认为种种措施均显示,政府根本没有考虑善用不同资源,疏导人流。
空间有限 扩阔行人路可能要等20年
另外,司马文又提到真正能显著改善行人路的“易行道”的改动,离不开广阔路面面积,在观塘区这大厦林立的地区却极难做到,“要等大厦重建,可能要20多年,才能将道路稍微广阔”。至于期间政府能做的,就只能从小型工程著手,或鼓励市民使用后巷,但这些措施对提升整体易行度的作用,非常有限,“路面地方不够,有了地方(让人行),才能一步步考虑轮椅人士、或是其他特别群体的行人体验”。
至于该区区议员、民建联颜汶羽就认为,“易行九龙东”的工程只是小修小补,在未能疏导人流的条件下,根本难以令该区易行道大幅提升。他表示要“治本”,首先要在区内兴建行人天桥网络,避免人车争路的的情况继续发生。
展望本港其他地区的“香港好.易行”计划,司马文重申“易行”其实重要的是做好“网络”,让市民可灵活、舒适地在路面行走。“政府一谈到提升易行度,只会兴建天桥,接驳港铁站,就当作‘搞掂’。(I've done my job.)”司马文希望政府可以从规划方面著手,一区区检视是否可透过交通、泊车、执法等“软件”开始,做到真正的改善社区易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