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路边设水机 水雾降温糸统 助市民“行得爽”
到底怎样才算“行得爽”?香港市区人多车多,市民走在路上不时要忍路边空气污染、人逼人之苦,难以舒适步行。施政报告特别提到将鼓励“以步代车”,列明要推动“行人友善”措施,让市民“行得爽”、“行得妥”,建议在两个地区作试点,但未试点选址未有定案。运输及房屋局透过网页宣传,建议在试点路旁设置“水雾降温系统”及饮水机,改善步行环境。
今年施政报告提到,政府将积极推动“以步当车”,又会整合过往行人友善设施,推出“香港好‧易行”计划,向四大方向改善步行环境,并将选取两个地区作试点研究及试行创新及舒适的步行环境。
改善步行环境四大改善方向:
提供清晰方便的资讯,让市民可“行得醒”;完善步行网络令市民“行得通”;缔造舒适写意的步行环境让市民“行得爽”;提供安全高质的步行环境以确保“行得妥”。
另外,政府有意加强大型行人网络资讯,设计清晰易用的行人地图及指示标志,视乎资源美化若干行人天桥及道路。运房局亦特别提到会研究完善金钟和湾仔行人网络,以及将西营盘中山纪念公园连接至中环区行人天桥。研究方向亦包括放宽《运输策划及设计手册》中有关在公共行人通道加设上盖的要求。当局亦会与持份者如港铁合作,共同推动“香港好‧易行”。
至于最“创新”建议,莫过于在个别地区试行“舒适步行措施”,例如在行人路旁设置水雾降温系统和饮水机。到底种种策略是否可改善路面“可行度”?
创建香港行政总裁、熟悉空间规划的司马文(Paul Zimmerman)表示,提高城市可行度(walkability)“原则上争议不大”,但认为政府的初步建议“相当守旧”(old-fashioned),“例如建更多天桥可做到人车分隔,但就会令街道发展失去活力”,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他又提到香港市区道路普遍空间有限,如何开辟新空间是一大考验,他建议可参考外国“泊车与步行”(park and walk)的做法,减少车辆驶入旺区,腾出空间让行人步行,“但首先要确保能提供泊位,否则单靠禁止车辆进入亦不是办法”。
政府近年亦有在不同区域推动行人友善措施,例如2012年已透过“起动九龙东”,在观塘区马路加设交通灯、扩阔行人路,改善区内路面情况。而运房局副局长邱诚武去年亦在其个人Facebook上载自己“行路搭港铁”的片段,由金钟乘搭港铁前往湾仔,期间更行走多条行人天桥,显示自己“贴地”一面。
运房局发言人回复指,当局将选取两个试点研究及试行创新及舒适的步行环境,考虑因素包括有关地区的人流、交通的情况、主要目的地是否密集和在步行距离内等,例子如中环和尖沙咀等,目前未有定案,会在“提升香港易行度顾问研究”中详细考虑后再作决定。港铁则回应指,会在收到计划详情后,研究如何配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