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推六大交通基建 中铁线由锦田往九龙塘 将军澳线南延
特首李家超今日(19日)宣读任内第一份《施政报告》,提到六项重点运输基建项目,包括新建第12条铁路线“中铁线”,由元朗锦田途经葵涌,连接九龙塘,以纾缓屯马线的载运压力。另外,加建“将军澳线南延线”,把将军澳线向南延伸至将军澳第137区。铁路以外,会兴建将军澳第三条公路隧道,即“将军澳─油塘隧道”,配合将军澳第137区的未来发展;“北都公路”由西边的天水围途经新田连接东边的古洞北,提升“北部都会区”的运输容量;以及“沙田绕道”—兴建一条新南北干道,连接大埔及西九龙,纾缓吐露港公路的交通压力。
另外,他亦交代“明日大屿”中,交椅洲人工岛的规划详情。他表示,人工岛将提供1,000公顷土地,会于今年内就人工岛填海范围、土地用途、交通基建网络及财务安排作出建议,目标是明年开展环评程序,填海工程在2025年上马。他又指,会兴建全新铁路和道路网络,以连接港岛西、大屿山及新界西北,包括第四条过海隧道。
李家超表示,会落实“基建先行,创造容量”的竞选政纲,推展《跨越2030年的铁路及主要干道策略性研究》建议兴建的三条主要干道,及三条策略铁路,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和铁路系统。六项重点运输基建项目包括:
1.“北都公路”:打通新界北的东西脉络,由西边的天水围,途经新田连接东边的古洞北,提升“北部都会区”的运输容量;
2.“沙田绕道”:兴建一条新南北干道,连接大埔及西九龙,为新界东居民提供更快捷途径前往市区,并纾缓吐露港公路的交通压力;
3.“将军澳─油塘隧道”:兴建将军澳第三条公路隧道,配合将军澳第137区的未来发展,加强对外连接;
4.“港深西部铁路”:连接洪水桥和前海,便利港深往来,促进香港与大湾区融合发展、互联互通;
5.“中铁线”:兴建第12条铁路线,由元朗锦田途经葵涌连接九龙塘,纾缓屯马线的载运压力;及
6.“将军澳线南延线”:把将军澳线向南延伸至将军澳第137区,改善该区的交通配套。
“中铁线”料于锦上路接驳北环线及屯马线 以站数少为卖点
消息指,《跨越2030年的铁路及主要干道策略性研究》料下半年做公众咨询,包括三条公路及三条铁路,公路部份会于明年中展开公众咨询,铁路则于明年底咨询。各路线走线及车站会收集公众意见,目前未有时间表及造价估算,亦不排除以发债方式融资。
消息称,因应预料屯马线于2030年后出现饱和,故提出于锦上路连接北环线及屯马线,并于九龙塘连接观塘线及东铁的“中铁线”。政府消息续指,新线其中一个卖点是“站数少”,乘客可由新界西北更快抵达九龙,料中途会于东北葵一带设站,但不会于荃湾再设站。
沙田绕道接驳大埔至美孚一带
至于沙田绕道,消息指会于大埔直驳西九龙,西九龙出口料位于美孚一带,中途较少出入口,以便新界东居民更快前往市区,减低吐露港公路压力;绕道的九龙出口具体接哪些干道则仍需研究。至于“北都公路”则会由天水围至古洞北,连接北部都会区各发展区。
港深西部铁路方面,消息指,港深两地政府专班首阶段研究将完成,次阶段再作深化研究,包括具体走线,车站位置、法律及财务安排等,并会考虑以国际招标形式寻找营办商。香港方面,会在洪水桥港铁站旁设站,以一地两检为目标,但究竟于内地抑或香港设口岸,仍有待第二阶段研究落实。
推进北环线支线 经落马洲河套创科园接深圳新皇岗口岸一地两检
至于其他交通基建,他表示,北环线古洞站将于2027年启用,洪水桥站及北环线主线亦会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动工。他又指,正积极推进北环线支线经落马洲河套港深创科园,接入深圳新皇岗口岸的工作。另外,他表示其他铁路项目亦进展顺利,东涌线延线、小蚝湾站和屯门南延线会在明年动工。
消息称,深圳新皇岗口岸已预留空间实施“一地两检”,会有港方口岸区。新口岸亦将研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做法类似连接澳门及珠海的青茂口岸做法。日后市民过关时,在电子通道“过三闸”,即于办理港方出境手续的闸机完成手续后,位于两个口岸区中间的一道闸会打开,再向前走办完内地入境手续就完成过关。
▼2021年《施政报告》发展新界北▼
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工程2025年上马
李家超又交代明日大屿的新进展。他表示,交椅洲人工岛将为香港发展扩容扩量,提升香港作为金融、商业和贸易中心的竞争力。他续指,人工岛邻近大屿山,将提供1,000公顷土地,联通国际机场和港珠澳大桥,迎接海外和大湾区经济机遇,会在今年内就人工岛的填海范围、土地用途、交通基建网络及财务安排作出建议,目标是明年开展环评程序,填海工程在2025年上马。
据了解,政府会先集中处理交椅洲的1,000公顷填海,并未有剩下700公顷填海的时间表。
▼部份现有过渡性房屋▼
李又指,人工岛会有全新铁路和道路网络将连接港岛西、大屿山及新界西北,并提供第四条过海隧道,改善香港整体的交通网络。他强调,人工岛将有三大规划目标:
繁荣多元:创建第三个核心商业区,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核心商业区外亦会预留土地发展新兴产业,为青年人提供多元机会;
绿色宜居:参考《香港2030+》的建议,增加公私营住宅单位平均面积一至两成作为土地规划指标,以及将休憩设施及社区设施土地与人口比例分别增至每人不少于3.5平方米,改善居住和生活空间;及
前瞻创新:全面采用智慧、环保及具抗御力城市策略,在城市设计、基建系统、市民出行三方面制订措施,减低日常能源需求,并利用绿色能源和先进厨余处理技术,减低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