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高速船停航 中华白海豚出没趋频密 WWF促减缓海上交通
本周六(23日)是“国际鲸豚日”,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WWF)调查发现,疫情两年间,由于本港南大屿水域高速船停航,中华白海豚出没率出现明显回升,其行为更为活跃,会在航道附近游荡。
WWF透过公众问卷调查显示,七成受访者支持高速船“航道南移”、不少人建议“设立限速区”、“陆路跨境”、及“减少高速船班次”,WWF期望政府能在复航前,尽快制定并落实减缓海上交通影响的措施。
中华白海豚在本港水域数量,于过去17年间下跌超过80%,WWF指出,高强度的水底噪音可减少鲸豚高达45%的听觉距离,让牠们难以躲避危险、觅食或寻找同伴。WWF早前透过声纳及目视调查,显示自2020年2月南大屿水域高速船停航,中华白海豚出没率有明显回升,其觅食、社交等行为亦更加活跃。白海豚更被发现在航道附近游荡及休息,是近5年以来,未曾有过的记录。
倡“航道南移”保护南大屿水域鲸豚
WWF早前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公众保护本地鲸豚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同跨境高速船有机会威胁本地鲸豚生存。近七成受访者支持高速船“航道南移”,以保护使用南大屿水域的本地鲸豚,其次是“设立限速区”、“陆路跨境”、及“减少高速船班次”。
调查又显示,大部份受访者认为,为保护鲸豚,可接受通勤时间因应改航道增加少于7分钟,及增加6元船费。受访者亦表示,支持减少高速船班次,每班船的等候时间,增加至日间28分钟一班及夜间40分钟一班,亦可接受。
倡设立缓冲地让鲸豚“自游自在”
WWF代理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指出,高速船航道横越本地鲸豚位于西南大屿的重要栖息地,为确保重要鲸豚生境的完整性及连续性,应设立缓冲地带,让本地鲸豚可“自游自在”,维持整个珠三角种群的连接性,使其可继续繁衍生息。
WWF鲸豚保育项目经理吴嘉怡表示,跨境高速船于疫情期间的停航,让本地鲸豚有短暂的喘息机会,远离海上交通的喧嚣,调查显示公众对落实南大屿鲸豚友善减缓措施的大力支持,建议政府应与业界、海事和生态学者、保育团体及其他相关持分者紧密合作,在复航前尽快制定并落实减缓海上交通影响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