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被拆】青山易改 为红楼革命史寻证 孙中山与妾定情之地

撰文: 郑秋玲
出版:更新:

青山红楼,有人称之为“革命遗址”,对于孙中山曾否到过红楼,却众说纷纭。长春社搜集多份资料,力证红楼历史当中有孙中山的足迹,其中他与侧室陈粹芬曾居于红楼一说,并非孤证,两份由陈粹芬亲述,并由其亲近之人所撰的忆录,述孙陈初见、相伴于红楼。“当年革命青年来楼见中山先生时多在夜间乘小船来的。”陈粹芬答。

一级历史建筑物青山红楼,早前面临清拆风波。(资料图片)

孙中山的侧室陈粹芬,或作瑞芬,又名香菱,人称四姑娘,反清同志间唤她作陈四姑。长春社高级公共事务经理李少文介绍两篇文章,皆是陈粹芬提及与孙中山,于那座红砖楼房里的回忆,分别由陈粹芬女婿孙干的学生李以劻,及由孙干长子、即陈粹芬外孙孙必胜所撰。

陈粹芬孙︰二人初见于红楼

孙必胜自1939由父母从意大利带返港后,便随陈粹芬同住,直至陈粹芬于1962年去世前,也由孙必胜陪伴。孙必胜撰写的《我的曾祖父孙眉》于2011年出版,当中收录了一篇《我的外祖母阿太陈粹芬》,较少人论及。

孙必胜记述,他的“阿太”与孙中山初见,是在屯门红楼基督教堂(属美国纪慎会),由陈少白介绍认识,被孙中山要“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的领袖魅力吸引,二人不久成为革命伴侣。

孙中山(右)与侧室陈粹芬合照。(图截自孙必胜《我的曾祖父孙眉》)

李少文补充谓,陈粹芬的出生地是屯门,加上孙必胜的忆录,虽较难证明上述教堂是否即是“红楼”,估计是教会租借了红楼用作聚会,但无疑屯门的地理位置有其重要性。再拼合另一篇由李以劻所载文章,就有更清晰画面,可信红楼是孙陈同居所。

称红楼是陈粹芬故居

按李以劻所记,他于1933年曾亲到红楼,称那是陈粹芬的故居,后于1942年7月在广东韶关和陈粹芬见面会谈,请她将这一段红楼故事谈谈。相隔约半世纪,李以劻于1993年8月回忆写成《晋见革命英孙陈粹芬夫人记》,收于《传记文学》第三十六卷。不过,有质疑指年代远去,所记之事未必准绳。

当时陈粹芬答︰“红楼距屯门不远,当年靠海边,填海后已离海边一里许,当年革命青年来楼见中山先生时多在夜间乘小船来的。”二人在红楼租屋住下,策划倾覆的工作。陈粹芬还忆述,“这一年中山已二十六岁,在西医书院尚有一年才毕业,中山的长子阿科则是在这一出世的。”

李以劻并加注,指“红楼乃私人住宅”,港府未将之列入古迹,因该楼主人早死,只有其后人间中从英国回港收租,变得有些荒芜,但他年年前往凭吊,庆幸有革命老人为该处捐款,改建成中山公园,并由孙中山长孙孙治平题园名。

其中有两篇文章指认孙中山寓居红楼的证据。(资料图片/郑子峰摄)

推算孙陈居于红楼约1年

李少文分析两篇文章后,解释使人生疑的两点,包括当中所记陈孙二人年龄,如孙必胜说孙陈二人见面是于1892年,而李以劻记陈粹芬言“年十九”初见孙中山。李少文考证过,该年代的人多用“虚岁”,较现今通用的“周岁”计多一至两岁;而且比起数字,陈粹芬在李以劻一文中,清楚说到当时孙中山离医科毕业尚有一年,亦是其长子孙科出生之年,核对史实,孙陈应在1891年初见,其时孙中山正值25岁,陈粹芬芳龄17。翌年,孙中山到澳门行医,陈粹芬跟随。以此推算,孙陈在红楼最多居住过约1年时间。

另一点是,李以劻引述陈粹芬指,陈少白、尢列、陆皓东、冯自由和郑士良都到过红楼。李少文指出,于1891、1892年间,冯自由年约9岁,尚在日本,孙陈应是于1895年逃到日本后才与对方认识。李少文推测,或者陈粹芬暮年忆述,把时空混淆了。

红楼与孙中山的关连,是否革命起源地等,议论纷纷,李少文另有见解。他认为,两篇文都是由作者依据第一手资料所撰,转述的是陈粹芬亲言,即使她记错年龄这等事,实不足为奇,但和心爱的人于何处初相识,于何处同居这等刻骨铭心之事,则不可能记错。

相信孙中山与同志曾聚红楼

而于1895年,兴中会行动之际,陈粹芬居于澳门,故红楼不可能成为实际指示行动的中心。不过,李少文认为,孙必胜和李以劻的文章均指出,香港兴中会是以“红楼诸友”为核心,虽陈粹芬所言,红楼是“民主革命的摇篮”或有点言过其实,但种种千丝万缕,相信孙中山与同志曾聚红楼,研讨其政治蓝图,是去史事不远。

【红楼被拆】长春社追溯档案 1968年政府报告证红楼当时已建百年

青山红楼伫于农野中历尽风雨,没有被百年岁月摧毁,却难敌推土机,现虽获暂列古迹,但能否永久保存仍待古咨会一个决定。“红楼是以红砖砌成而得名,这个地方乃民主革命的摇篮,中山赁居于此地时……”陈粹芬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