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铁|前员工话当年 温黛风灾头等卡曾运遗体 车务员要学客家话

撰文: 钟妍
出版:更新:

【东铁/东铁过海/沙中线】东铁走过香港百年历史,见证新界发展与变迁,周日(15日)随港岛段通车,更历史性跨越维港驶入港岛。早于1978年加入当时九广铁路局任车务员的刘彩红,服务东铁线40年。她忆述东铁由最初服务说客家话、揹起担挑的农民,逐渐随香港发展遇上法、日、台旅客,回归后自由行旅客越来越多,人人手拉行李箱,甚至有BB车改装的“铁甲水货车”。
东铁路段过去除有货卡载猪载鸡,曾设和合石支线,安排列车拉“棺斗”车卡运送先人遗体。刘彩红亦透露,曾听闻在台风温黛袭港时,因“棺斗”车卡不够用,曾征用头等车卡协助运载棺木。

刘彩红19岁初出茅芦,就加入当时的九广铁路局任职车务员,直至3年前退休,一直在东铁工作。回想40年前,她说,当时每一小时只有一班火车,乘客主要是农民,一个个担挑有鸡、鹅、菜,送到市区售卖。她指,由于农民乘客几乎全部都说客家话,“遇着啲客要买飞问嘢,我就真系搞佢唔掂”,只能跟上司努力学习客家话,不懂说起码要听得懂。

东铁线由百年前建造,已设计成接通内地的铁路。刘彩红说,初期九广铁路主要接载香港人回乡,人人大包细包揹着带到内地,即使有游客,都是日本人或台湾人为主,主要在新界区游览拍照。直至铁路在80年代全面电气化后,内地亦逐步开放,才有更多外国人到内地游玩。

+4

2003年内地开放旅客来港自由行,刘彩红说,当时内地旅客“多得太紧要”,而水货客亦涌现,“啲行李搬家咁搬”,令车务员工作挑战大增。她当时任职东铁车站站长,遇过有水货客“跳闸”,又有违《香港铁路条例》情况,全部都需要她来处理。

任职落马洲站车务员的铁路车务员工协会代表萧洁恒,亦见证水货客横行日子。他说,2014年时在落马洲站工作相对清闲,当时内地旅客集中在罗湖过关,福田未有其他线路接驳,但至2016年开始,“恐怖嘅事就发生”。他形容当时水货客的载货工具层出不穷,既有“铁甲BB车”,又有“双层轮椅”,车顶及车底各加建一层,用于放置奶粉、日用品、化妆品及厕纸等货物。

说到铁路货运,在水货客涌现前,东铁路段增有货车车卡行驶,运送各式货物。刘彩虹指,现为都会海逸酒店的位置,曾经是红磡货场,载有猪、牛以及准备送上货船货物的车卡,运抵红磡后,就立即上船载走,每逢载有动物的车卡驶过,沿线车站月台必定臭味四溢。

因应上水屠房于2008年建成,东铁路段已不再见活猪车卡,而东铁货运服务亦一直维持至2010年,因货量下跌而停用。直至今年,政府因应疫情为保香港物资供应,重启铁路运货,但货物只运到罗湖编组站起卸。

战后建和合石支线 列车曾负责运棺木往坟场

东铁更曾用以运送先人遗体。二战结束后,港英政府兴建和合石支线,由粉岭站设支线通往和合石坟场。当时港人在红磡与离世亲人告别后,火车车卡就会把棺木运往坟场,而负责运送棺木的车卡被称为“棺斗”。根据昔日传媒报道,逢春秋二祭亦会有特别班,运载孝子贤孙到和合石坟场拜祭。

和合石支线于1983年4月10日完成最后一日服务,据当时的《工商晚报》报道,和合石铁路1950年开设,每日由红磡公众殓房运送棺木到和合石坟场,车卡被称为“棺斗”,每次有两卡,每次可载8至10具尸体,至1968年底被灵车代替而停止服务。(香港公共图书馆馆藏)

和合石铁路早于1968年已经停止运载棺木,刘彩红当时虽未加入九广铁路局,但仍记得,“棺斗”曾一度不敷应用,要借用头等车卡载遗体到和合石,“‘温黛’时死得太多人,啲货卡用唔切,普通客卡放不到棺材,要用头等卡去放棺材,因为头等卡是长型梳化,就可以打横叠高佢,运去和合石。”

她说,当时乘客坐在一般客卡,同车的头等卡就用于载棺材,“不过啲客睇唔到嘅”。直至1983年东铁路段全线电气化,和合石支线就停用。

任职车务维修部的铁路车务员工协会代表钟志诚忆述,水货客横行时,曾把封箱胶纸藏在上水站男厕天花,因太重而倒塌。(卢翊铭摄)

80年代曾引入纸制磁带车票 “一落雨就湿哂”

东铁车票最初为纸制,刘彩红说,当时车票只是一张纸,车务员要为乘客“剪票”,至九铁于80年代引入磁带车票,但当时为纸制,“一落雨就湿哂,感应唔到”。

直至90年代开始,九铁转用胶质磁带车票,任职车务维修部的铁路车务员工协会代表钟志诚说,胶质票推出没多久,就出现八达通,至两年多前甚至可以使用电子支付二维码入闸,“时代进步咗,啲人唔使去票务中心,揸住手机就过”。

东铁线即将伸延过海,刘彩红与萧洁恒说未能感兴奋,反为未来只有九卡车服务而担忧。萧洁恒形容,目前过海段通车时间尚算“幸运”,香港与内地未恢复通关,未有访港旅客。未来恢复通关后,东铁可直接由边境直达港岛,对未来列车及乘客挤逼情况感到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