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塑胶降解有隐藏条件 制品泛滥无划一标准 环团促规管
市面“可降解”塑胶产品日趋普及,制品包括雨伞袋、胶袋及餐盒等,部份制品标示“百分百生物降解”、可堆肥、光降解、氧降解等,但均隐藏了降解的所需条件,市民用后又该回收还是直接丢弃?
有环团表示,可降解塑胶要在特定条件才有利分解,当混入可回收塑胶,犹如“老鼠屎”般造成污染,降低成品质量。本港至今缺乏统一规管标准,以致商户及市民无所适从,环团促政府规管无法在港完全降解的塑胶产品,并在产品标签列明降解条件及处理方法。
▼环团检视市面“可降解”塑胶商品▼
声称“可百分百降解” 惟未有标明降解所需条件
环团绿惜地球检视市面十款“可降解”塑胶商品,包括雨伞袋、胶袋、购物袋、餐盒、湿纸巾等,发现全部均未能清晰标明,产品在甚么条件下,才能全面降解,例如降解所需的氧气、光线、湿度、温度、时间和泥土细菌量,亦没有说明用后的回收或弃置方式;部分产品同时声称是“可回收”及“可百分百降解”,更令市民无所适从。
回收商︰可降解塑胶无法重用 一出世就是要去堆填区
有回收商向绿惜地球表示,可降解塑料难靠目测分辨,亦有回收商明言,回收桶一旦有大量可降解塑胶,会拒收或将整桶扔掉。环团形容,“可降解”塑胶加入添加剂,犹如“老鼠屎”般污染回收物,成为杂质,降低回收成品质量。
香港环保废料再造业总会会长刘耀成表示,会直接丢弃常用作台式饮品杯的聚乳酸(PLA)产品,而其他可降解塑胶,目前市场占有率不高,送返工场后有人手挑选,亦有回收商靠机器分拣,倘仍有漏网之鱼,如比例不高,毋须整批回收塑胶弃掉。
刘耀成坦言,如回收胶混入“隐性”杂质,日后制作再生胶袋时,或有零星数量成品会较易穿破,故早已提醒前线回收点,或合作的“绿在区区”回收站不要提供可降解塑胶。他直言,“可降解塑胶一出世,就是要去堆填区,做不到回收再用。”他无奈形容可降解塑胶价钱较贵,危害却更大。
欠筛选机制 供应商批质素良莠不齐受拖累
国际市场调查机构Global Industry Analysts研究报告指,2020年全球环保物料包装市场中,“可降解”塑胶占约三分之一,未来七年预计以每年7.8%的比率高速增长。同时,多国相继订立法规,确保“可降解”塑胶产品必须在地处理,例如欧盟成员国在去年七月或之前禁用氧化式可降解塑胶(Oxo-degradable plastics);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在《绿色指南》提醒,凡印有“可降解”字眼的商品及包装,若无法于一年内在堆填区完全降解,属欺骗声明。
回看本港,环保署网页提供“部份本地提供声称可降解塑胶产品供应商名单”,惟绿惜地球成功联络大部份商户,发现他们约一半产品属传统塑胶,另有三分一产品使用无法在堆填区完全降解的PLA、氧降解塑胶等物料,部份供应商更已停产或倒闭。有供应商建议,市民用后可直接回收或堆肥,加上产品由海外购入,仅按标示作陈述。
另有供应商反映,环保署缺乏筛选机制,把无法在港处理的“可降解”产品,一并列入名单,质素良莠不齐,间接拖累自家“可降解”胶产品的可信度。
▼环保餐具选择五花八门▼
环团指可降解胶并非减塑方案 传统胶干净回收相对可取
绿惜地球高级项目主任刘兆朗表示,声称“可降解”的塑胶产品日渐增多,但本港目前缺乏统一规管标准,以致可降解胶市场“乱糟糟”,直言“两害取其轻,宁愿使用传统塑胶后干净回收,好过用可降解塑胶。丢去堆填区可能变微塑胶,去回收就污染回收物,去O · PARK亦降解不到。”
刘强调,目前可降解胶并非减塑的替代方案,应尽量使用可重用的替代品或“裸买”。绿惜地球环境倡议总监朱汉强补充指,政府应列明哪些可降解产品“在港买到亦处理到”,以及在产品标签列明可降解的条件及处理方法。
促规管无法在港降解产品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去年展开《管制即弃塑胶公众参与》,料今年第一季向政府提出建议。绿惜地球认为,委员会应要求政府尽早订定规管“可降解”塑胶标准、确立相关收集系统及处理设施,亦促请政府规范无法在香港完全降解的塑胶产品、更新商品说明条例,以及规范商家销售相关产品时,须清楚标明降解条件。
环保署承认“可降解”塑胶欠证据显示能在堆填区完全降解
环保署回复指,目前仍缺乏证据显示市场上各种声称“可降解”的塑胶产品(包括可生物降解塑胶、可堆肥塑胶及生物基塑胶)能在堆填区的实际和厌氧环境中完全降解;而该类塑胶与现时从不同渠道收集和现有机器处理的传统塑胶材料特性有别,难以在回收工序中把两种塑胶分开,故把两者混合会影响后者的回收性。
该署表示,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去年收集市民就该处理哪类即弃塑胶制品(包括声称“可降解”塑胶)、优次、管理方式(自愿性质的措施或规管等)和时间表的意见,会在研究委员会向政府提交的建议后制订未来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