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博物馆开幕在即 微观都市传奇 策展人:好多嘢只可在香港发生

撰文: 陈淑霞
出版:更新:

以亚洲首间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定位的M+,千呼万唤下终于登场,下周五(12日)正式揭幕。西九管理层不时与英国伦敦Tate Modern及法国巴黎庞比度艺术中心并置较劲,未来走向仍有待观望,但宏观六大开幕主题展览,相信位于地下大堂展厅的“香港:此地彼方”,最能勾起港人的文化认同。
策展人彭绮云接受《香港01》访谈时表示,本港的视觉文化孕育自多元混合的独特环境,也融合中西荟萃的交流碰撞,更在限制之中展现创新及变通,“好多嘢都只可在香港背景发生”,期望入场观众以另一角度重新探索香港。

策展人彭绮云早前表示,团队3年前开始筹备展览,期间未因《国安法》需调整展品或改变策展方向,亦无受到任何政治压力。(廖雁雄摄)

位于地下大堂展厅的“香港:此地彼方”,以艺术、平面设计、建筑及电影,多角度勾勒独有的香港故事。九龙皇帝墨宝的大门,揭开序幕,“再现”流行文化标志,彭绮云指,“就算唔识艺术,都一定会认识佢”。

吕寿琨作品担大旗

展览转角,新派水墨画高挂,自成一方天地。战后国内动荡,以吕寿琨为首的新水墨运动领军人物,打破彼时因循的学派风格,于传统的水墨媒介汇入抽象表述及自由意志,在山水形体迸发时代异彩。

彭绮云指,“今次展览聚焦本港视觉文化起源,有好多嘢都只可在香港背景发生”,内地当时相对封闭,知识份子南来,汇聚一堂,在承袭传统之中开拓革新的艺术语言。不少师承吕寿琨的弟子,随后亦各领风骚,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亦是一例,“希望观众珍惜呢种innovation(创新)。”

香港故事一脉相承,灵活变通是港人精神。从艺术到建筑,由设计到电影,展览回溯60年代至千禧年本港的视觉文化,“香港就系,面对住唔同限制,仍然可以创新同保持自己独特性。”彭绮云说,香港的地缘文化及历史身分,构成独有的文化景观,亦得以走进国际舞台,吸收外来文化外,亦输出影响,她以“Hybrid”(多元混杂)形容,“氛围开放,啲嘢行得好快,亦充满可能性。”

精选展品率先预览:

+23
平面海报亦折射社会思潮,左是陈幼坚《为人民服务》,右是刘小康作品《应回去,港回归》和 《终回来,港回归》。(廖雁雄摄)

纵观展览,部分展品似曾相识,或曾在其他本地博物馆公开展出,彭绮云说,策展时有留意同行动向,她承认“有啲都相似,作者亦都一样”,亦有互相协调,但M+定位为国际性博物馆,顾及本地观众外,同时面向全球,会以亚洲角度切入,将香港呈现于国际舞台。

展览尾声,其中一组数码作品《前后与左右》,集合本港知名电影《2046》、《岁月神偷》等,与及以香港为背景的外语片包括《攻壳机动队》的剪辑片段,《十年》亦占一席位,重现山顶夜景俯瞰一幕;另有参展的艺术家具鲜明政治取向,会否担心外界异议?她回应指,创作者皆是生于这个时代,同时亦受社会影响,期望入场者聚焦作品本身,以开放态度观之。

德国知名摄影师Michael Wolf擅以镜头记录香港这个密集之城,彩虹邨外墙的几何学一览无遗。(廖雁雄摄)
黄国才曾经以《飘流家室》于维港航海“居住”,讽刺香港畸形楼价。(廖雁雄摄)
张志强的《变形蜗居》,以1比1“临摹”其真实家居的机动式设计,高墙背后是五藏俱全的厨房,也有小型吧台等,以巧思突破空间限制。(廖雁雄摄)

展览中不乏作品相互呼应,德国知名摄影师Michael Wolf的遗作《建筑密度#8b》,以镜头呈现彩虹邨外墙的几何稠密布局,策展人刻意将其与官方设计草图并行而置,以民间视角反思官方房策;已随岁月消逝的九龙城寨旧片段再现,与行为艺术家黄国才的《飘流家室》,以及M+委约作品、张志强的《变形蜗居》,于不同时空勾勒这个挤迫之城的社会百态,彭绮云,“今次呢个展览,讲紧嘅系一个开放故事,展品亦都系贯穿主题”。

距离M+开幕尚余一星期,博物馆上下忙个不停,也作最后冲刺,彭绮云加入M+7年半,亲手孕育以至见证诞生,感受难而言喻,“好感激有呢个机会。”她此前任职于港大美术博物馆,转至本港最大型博物馆工作,她直言挑战接踵而来,“当中好多嘢未能预计”,笑言犹如与M+一起共同成长。

M+博物馆将于下周五(12日)正式开幕登场,访客首年免费进场。(资料图片)

位于西九文化区的M+,将于本月12日(五)早上10时正式开幕,公众可免费入场。打头阵的六大开幕展览包括“香港:此地彼方”、“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物件.空间.互动”、“安东尼.葛姆雷:亚洲土地”、“个体.源流.表现”,以及“博物馆之梦”,市民可于本月5日起预约参观时段。

M+“香港:此地彼方”展览

日期:2021年11月12日至2022年11月27日

地点:M+ 地下大堂展厅

票价:首年免费,访客可事先于网上预约参观时段

M+将于11月12日开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