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目标仅3成达标 观鸟会批规划保育割裂 加速生境损失
香港观鸟会今日(4日)发表《香港生物多样性与保育之10年回顾》,评估本港自然保育表现。《报告》比较2010年“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20个标准,发现香港只有6个部分达标,批评本港发展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割裂,甚至威胁本地物种存活,最终出现中华白海豚在大屿山水域种群数量过去10年间大减一半、牛背鹭的繁殖种群减少三分之二、贝澳淡水湿地因南大屿没法落实规划管制而持续减少等情况。
▼土地政策忽略生物多样性 加速生境损失▼
14个目标未达成
《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的面积增加不到1%,但仍占香港总土地面积约40%,为保护及逐步恢复林地生态系统订下良好框架。规划署每年接获的乡郊违例活动投诉大幅上升三分二至逾1,000宗,可见公众对自然保育的意识及支持有所提升。
但是,本港仍有14个目标未达成。政府制订首份《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观鸟会认为欠缺具体目标及指标,难以评估其对落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或爱知目标成效,亦未有将生物多样性写入政策或法律,致使本港发展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割裂,甚至威胁本地物种存活。
中华白海豚数量十年少一半 牛背鹭种群少三分二
观鸟会指出,过去十年大屿山的中华白海豚估计数量下降一半,大屿山东北部水域的数量自2015年以来更跌至零,主要威胁包括北大屿山填海及相关工程导致栖息地损失及退化、粮食不足、海底噪音干扰及繁忙的海上交通。该会又指,政府近年为公私营住屋发展觅地,增加农地、绿化地带及郊野公园的发展压力,违背保育原意,加上现行法例长年存有漏洞、执法行动长期资源不足,令违例活动越发猖獗,直接危害本地物种及生境。农地损失,或导致牛背鹭的繁殖种群减少三分之二;贝澳淡水湿地因南大屿没法落实规划管制而持续减少。
观鸟会建议,政府订立全面的自然保育政策,须与《公约》核心目标及《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一致,并借镜中国落实生态红线、生态安全和其他环境政策的经验,为下一份为期五年(2021-2026)的《行动计划》奠定基础,制订具体政策及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