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会首定位装置追踪 有小白鹭全年留港栖息 促保育鱼塘湿地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香港观鸟会首次以“定位追踪装置”研究鹭鸟移动习性,发现4只于新界西北鱼塘捕捉的小白鹭戴上追踪器一年或以上,当中有两只全年留港,夏天会留在后海湾的天然泥滩及鱼塘栖息及觅食,另外两只以安徽省合肥市为繁殖地,但他们在冬天均会回到香港新界西北鱼塘栖息,反映保育鱼塘湿地的重要性。

香港观鸟会首次以“定位追踪装置”研究鹭鸟移动习性。(劳敏仪摄)

香港观鸟会获渔护署批准,在2017年底起为15只小白鹭戴上追踪器。该款追踪器采用太阳能运作及需要人力回收数据,重量仅12克,占小白鹭体重3%以下,每天可记录12个GPS位置,小白鹭体重亦必须有400克或以上,有关数据会被储存在其背上“小背囊”。在这15只戴上追踪器的小白鹭中,有8只记录超过30日的GPS位置,当中分别有两只可判断为候鸟(则每年回港度冬)及留鸟(则全年留港繁殖及度冬)。

该会在2018年1月底为四只小白鹭戴上追踪器,其中两只分别在同年3月底及5月初开始迁徙,飞行三日跨越1000至1200公里抵达安徽省合肥市附近一带农地,分别停留29日及122日,前者估计繁殖失败,再转移到其他湿地觅食繁殖;后者则估计成功觅得配偶及经历筑巢、孵蛋及育雏等工作,牠们最后再回到香港后海湾过冬,其中一只更在本港鱼塘湿地一带生活237日。

戴上「定位追踪装置”的小白鹭。(Chung Yun Tak / 香港观鸟会)

此外,有一只小白鹭自2018年初至去年初均没有离开香港,活动范围围绕后海湾一带泥滩和鱼塘,范围由南生围、米埔自然护理区至深圳湾红树林。除了显示部分小白鹭是全年留港栖息的留鸟,更反映后海湾一带的湿地拥有丰富资源合食物,是鹭鸟栖息、觅食、晚栖及繁殖的重要生境。

高级研究专员彭俊超表示,小白鹭是本港数量最多的鹭鸟,繁殖期平均记录约800只在港栖息繁殖,并从调查结果反映小白鹭具“区域忠诚度”,不太喜欢冒险及喜欢重返自己熟悉地方,若鱼塘被填土,令原本在该处栖息鹭鸟迁移去邻近鱼塘,衍生“同种相争”;若鱼塘被荒废或长满杂草,也会影响其生活判断,故无论是鱼塘或湿地均有重要保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