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科课程指引:内地考察不应视为学生自选 可取代香港全校旅行

撰文: 邓颖琳
出版:更新:

“公民及社会发展科”下学年起取代高中通识科,教育局今日(2日)公布课程指引,披露内地考察细节及要求。内地考察不计入公开评核内,惟在65页指引中占约11页,“内地考察”四字出现了70次。
教育局强调内地考察是课程重要一环,“不应视为学生的自选安排”,每名学生须以个人名义呈交专题研习报告,即使学生因实际困难及有充分理据不能赴内地考察,亦须以遥距考察等替代学习经历。教育局更提议学校考虑以一天内地考察团取代香港学校旅行,让部份级别学生参加。
考察团细节,即次数、日数及行程等均可校本决定,惟必须涉及中华文化元素或与本科课程内容相关,教育局亦会提供考察团予学校报名。教育局期望考察可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国家的成就”、“提升国民身份认同”,盼学生了解中港两地发展机遇及挑战后,在个人生涯规划时思考如何贡献国家和香港。

延伸阅读:

公社科指引出炉 谈国家安全无碍港人权利 违法律道德不准探究

公社科强调多用官方资料 引相片不可夸张 删“权威意见非定论”

DSE改规则 2024年起考第8科不设限 公社科“肥佬”证书不显示

▼公民及社会发展科:内地考察一览▼

缺席须有实际困难及充分理据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指引中,多次强调内地考察重要性,包括两次提及内地考察是课程重要一环,“不应视为学生自选安排”;课程架构形容“内地考察同样属于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参与”。指引更提议学校利用全校旅行日举办一天内地考察团,让部分级别的学生参加,代替在港旅行。

至于有实际困难及充分理据未能参与内地考察的学生,应事前向学校提出,校方按个别情况审慎处理及审批,校方同时须提供虚拟实境技术或影片遥距考察、成果分享会等途径,让没考察的学生认识国家发展,完成专题研习。

内地考察及与之相关的专题研习均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的重要一环,不应视 为学生的自选安排,以免错失与同侪一起学习的宝贵学习经历。
教育局公社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盼提升国民身份认同 思考如何贡献国家和香港

内地考察主题是“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须包含认识中华文化元素、国家最新发展和成就。教育局期望学生实地了解国家发展现况、国家成就及人民生活面貌后,“增加对国家的认识,提升国民身份认同”,发展慎思明辨、沟通及自学能力,在个人生涯规划时可按两地发展机遇及挑战,思考如何贡献国家和香港。

教育局没统一规定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的内地考察次数、日数、行程路线远近或举办年级等,学校可校本决定。(资料图片)

行程须涉中华文化或课程相关

至于考察次数、日数、行程路线远近或举办年级等,教育局没统一规定,学校可校本决定,团费则可获教育局资助。

然而,学校主办考察团必须涉及中华文化元素或与本科课程内容相关,如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化遗产保育活化,即可到历史遗址、宗教或祭祀建筑、文化名人故居或相关博物馆展览、国家发展最新情况及当代科技创新应用成果。

教育局建议教师利用内地考察设计延展学习任务,可设计工作纸、小组活动助学生反思旅程对认识国家发展、公社科及个人成长有何帮助。

另外,教育局会提供相关考察团予学校报名,主题包括环境保育、科技与创意产业、城市规划与人民生活方式等。指引举出一个广州三天团作例子,行程包括参观粤剧艺术博物馆、圣心教堂、广州市兴丰垃圾填埋场、陈家祠、红专厂创意艺术区等。教育局建议学校在考察团晚上举行分享会,让学生交流感受及经历。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指引指引举出一个内地考察团例子,涉及广州三天团,行程包括参观粤剧艺术博物馆、圣心教堂、广州市兴丰垃圾填埋场、陈家祠、红专厂创意艺术区等。(美联社)

研习报告没限形式 必须个人名义呈交

教育局要求学校在考察前后预留约10小时学时,让学生出发前自学搜集阅览与行程相关资料,了解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育与传承(如以科技保育),详细计划实地搜集资料的目标,事后总结再所得成报告。研习期间同学可商议及分享资讯,惟最终报告必须以个人名义呈交。

专题研习不纳入公开评核内,没统一格式或字数规限,文字、模型制作、影音短片、网页等均可。由学校负责评核,再将表现列在学生学习概览或学校成绩表内。

资深通识科教师陈志华认为,指引无提及如何规范行程,以达至更高的学习层次,只流于行政安排,质疑教学成效。他续指,当局将内地考察列入课程的出发点良好,但却未有考虑实际操作问题。他指安排全级约百多人旅行,学校须抽调十多位老师陪同,犹如“全民皆兵”,运作上有困难,也质疑学习成效;既然内地考察部分不计分,认为毋须限制在公社科推行,“中学一生人返一次内地又得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