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劳.饮食业|监管多漏洞 雇主借机逼长工变兼职 凑够数请外劳

撰文: 林远航
出版:更新:

政府前年9月推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容许饮食业等低技术工种无上限输入外劳,至今一年半,计划共批出逾5.4万名外劳,当中2.3万人为饮食业界,本地劳工及工会批评“抢饭碗”。

综合协助求助工友组织及工会资料,目前输入外劳制度漏洞多多。食肆本地员工不论被逼辞职或被解雇,要证明与公司输入外劳有因果关系,十分困难;雇主必须保留两个本地全职雇员才可以请一个外劳形同虚设,雇主将本来全职员工变兼职滥竽充数,瞒骗劳工处不难,也无惩罚机制。

港九劳工社团联会副主席谭金莲指,同类个案自去年12月起已出现,现行机制虽然有保障本地雇员的规定,但并无惩罚机制,不少雇主视之如无物。她忧虑若年底“补充劳工优化计划”不恢复26个工种不可输入外劳的限制,会令本地市场几何级恶化。

王先生(化名,左)及67岁的霞姐(化名,右)投诉任职的食肆聘请外劳后,被公司用“旁门左道”方法迫走。(梁鹏威摄)
67岁的霞姐(化名,左)及王先生(化名,中)向社区组织协会求助。社协干事吴卫东(右)指食肆用不同手段迫走本地劳工,即使投诉,雇员亦难以证明事件与有关。(梁鹏威摄)
社协干事吴卫东认为,食肆在聘请到本地劳工下,用不同手段迫走本地劳工,但即使投诉,雇员亦难以证明事件与有关。(梁鹏威摄)

社协干事吴卫东认为,食肆在聘请到外地劳工后,用不同手段迫走本地劳工,但即使投诉,雇员亦难以证明事件与有关,“老板唔会承认我系迫走你,因为我请咗外劳。”

批评输入外劳政策与鼓励长者就业政策自相矛盾

吴卫东又提到,政府过去数年一直提出不同政策,例如“中高龄就业计划”等,鼓励雇主聘用较年长又有意投入社会的求职者。不过,现时的外劳政策,在“补充劳工优化计划”无配额上限下,一些低技术、体力劳动工种,会对年长劳工就业造成冲击,认为政府在政策上,出现自相矛盾之处。

他认为政府在未充分了解外劳政策对本地就业市场的冲击时,应立即叫停外劳计划,特别是针对一些如饮食业的低技术、过往不可输入外劳的工种。

劳联副主席谭金莲表示,据她了解,类似情况自去年12月起已经出现。(资料图片)

劳联谭金莲:同类情况去年12月起出现

劳联副主席谭金莲表示,据她了解,类似情况自去年12月起已经出现,尽管年尾旺季通常本地饮食业长工都不愁工作,但许多人被告知要“等电话开工”,工作日数逐渐减少,等同变成“炒散”,亦有人一直被无获“派更”,即变相被“炒鱿鱼”。

她指亦有饮食业劳工因外劳入职而被调到其他分店,但到其他分店工作一段时间后,亦有外劳进驻,回到原来分店时被“外劳大佬”告知“你唔使换衫啦,去见经理啦”,最后见经理时收到七日通知金的支票,即店铺一早已预备解雇本地员工。

2:1规定无惩罚机制 “雇主咁报数,劳工处咪咁信啰”

现行“补充劳工优化计划”规定,雇主必须保留两个本地全职雇员才可以请一个外劳。谭金莲指,雇主做法基本上等同将长工转为兼职,已违反规定,但由于没有“禁赛”等惩罚机制,不少雇主或会虚报,“你雇主咁报数,劳工处咪咁信啰,理得你兼职定全职。”

谭金莲又提到,尽管按规定,聘请外劳需提供住宿和支付不低于本地雇员工资中位数的薪资,但实际上仍比聘请本地员工划算,因为工资中位数往往反映不了市场实际情况,特别是在餐饮业,一些旺季时间,本地劳工的薪金比中位数高出不少。而当雇主要开除本地劳工时,相对上体力不及年轻人的年长劳工自然成为“开刀”选择。

67岁的霞姐在九龙区一家食店工作17年,今年初被要求“减钟”一半。(梁鹏威摄)
67岁的霞姐在九龙区一家食店工作17年,今年初被要求“减钟”一半。(梁鹏威摄)

外劳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未完全浮面 忧几何级恶化

“补充劳工优化计划”自前年9月起实行,暂停执行26个职位类别及非技术或低技术职位一般不得输入劳工的规定。至3月底,当局共批出7,864宗申请,涉及逾5.4万名外劳,当中3.6万属该26个工种,而饮食业占逾2.3万人。

谭金莲认为,外劳对本地就业市场的影响未完全浮面,指现时计划每日都正审批申请,当中相信不少为续约,而每个外劳最多可留港两年,加上并无最高配额,她忧虑如果年底检视计划后,政府未有改革目前政策,外劳对本地就业市场的影响将几何级上升。

促建立制裁机制

“而家已经唔系纯粹补充劳动力,而系取代本地工人。”谭金莲期望政府尽快恢复26个工种不可输入外劳的限制,并建立明确的制裁机制,对违规雇主实施罚则,保障本地工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