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费用|学者把脉:改一笔过拨款 倡钱跟病人走增效率

撰文: 谭晓彤
出版:更新:

政府近日公布公立医院收费改革方案,研究医疗制度改革的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院长阮博文认为仅“小动作”、“杯水车薪”,无助香港减省医疗开支。他认为人口老化加上药物等成本上涨,医管局经费铁定居高不下,问题症结在于不少轻症患者占用昂贵的住院服务。他特别指出,医管局每年获得一笔过拨款,各间医院没有诱因增加服务效率,“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令病人轮候时间加长。

阮博文建议拨款制度改为“钱跟病人走”,即医院每服务一个病人便能获得政府相应的资助,或由病人的医疗保险支付费用,推动医院缩短病人轮候时间。另一方面,政府应把部份资源改为拨给基层医疗,协助治疗轻症患者,同时加强预防慢性病,才能改善香港整体医疗效率,应对人口老化问题。

医院管理局拟由2026年1月1日起将急症室收费改为免费及需缴400元两级制。(夏家朗摄)

医疗成本、人手上升 病人有否受惠?

翻查2014年至2024年数据,医管局支出增加超过8成,一年开支约一千亿元;急症室每次诊症成本由1,140元增至2,030元,整体开支上涨8成;医生人数同期增加近3成,就诊人次维持约210万人次,但次紧急个案轮候时间不减反增。医管局医生、护士和专职医疗人员由3.6万人增至4.6万人,同期病人平均住院日数由5.7天增至6.7天。

01观点:公营医疗要改革的不只是收费

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院长阮博文认为公立医院收费改革仅为“小动作”。(资料图片)

急症室轻症病人收费增一倍 阮博文推算医管局每年收收3.5亿

政府近日公布公立医院收费改革,明年1月起急症室除危殆及危急病人外,其余病人收费由180元,加至400元,急症病床每日住院费用300元。非紧急放射诊断及病理检验服务,由免费改为收费50元至500元不等。

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院长阮博文研究医疗服务管理及政策多年,他认为公立医院收费制度改革能理顺和解决现时部份问题,例如急症室等候人数多,但对于解决医疗开支节节上升不能帮补太多,形容只是“小动作”、“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车薪)”,无助医疗融资。

以急症室每年服务200万人次,约8成人属“非紧急”类别,收费加至400元,假设到访急症室的人次不变,推算得出医管局每年可多收3.5亿元,占医管局一年逾千亿开支仅0.3%。

阮博文推算,急症室服务加价后,每年约增加3.5亿元收入。(夏家朗摄)

人口老化、新药较贵 长者医疗开支等于一般人6倍

医管局开支在10年间增加超过八成,阮博文分析,香港人口持续老化,将成为一个“超级老人社会”,而每名长者的医疗开支为一般人的6倍,令医管局近年开支节节上升。

第二个因素是医管局持续采用新研发药物、仪器、医疗方法等,亦令成本上升。根据医管局数据,药物开支升幅10年间由49亿元升至131亿元。

根据医管局数据,药物开支升幅10年间由49亿元升至131亿元。(资料图片)

学者:部份病人不应住院 导致效率低

阮博文引述曾有研究指,部份公立医院住院病人,其症状可于门诊、日间医疗中心等处理。根据医管局2024年报,普通科住院病人每日成本为6,920元,而普通科门诊成本不足十分之一,仅为665元。

呢个先系好大问题,我哋用差唔多7,000蚊一日嘅病床,去医一啲小病,啲小病可能喺门诊一千几百就解决咗,呢个就系我哋嘅效率问题啰。
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院长阮博文

阮博文认为可能因为医生较为保守,即使病人病征轻微也建议他们入院观察,亦可能因为住院费用便宜,部份人动辄致电999要求送院治理;另一方面,部份安老院缺乏医生支援,当长者发烧或感冒时,职员便将他们送院。

有研究指,约一半住院病人的病症,可于门诊或日间医疗中心处理。 (夏家朗摄)

政府应重新分配资源及人手 加强基层医疗

阮博文认为政府有需要提高“分配性效率”,亦即是资源应投放在哪些部门及服务。他认为将大部份医疗资源投放在公立医院是“最贵但唔系最有效”。他建议政府重新分配医管局、卫生署、基层医疗、长期安老及护老服务等的资源及人手,加强基层医疗预防及治疗的效果,亦可以考虑补贴家庭医生,将病人由公立医院引向其他医疗机构。

学者认为,政府长远应改革公立医院资助制度,才能提升效率。(卢翊铭摄)

建议由一笔过拨款改为“钱跟病人走”

阮博文又认为医管局需要提升“技术性效率”,例如缩短病人轮候时间。他指现时政府每年一笔过拨款予医管局,由局方分配给辖下联网,再分配给各间医院。他说:“有冇病人都系咁多钱,佢哋冇诱因要提升效率,做又36唔做又36。”

例如轮候时间咁长,可唔可以开埋夜更去做,清咁啲轮候时间?开咗会吸引多咗病人嚟我哋呢间医院,但资源又系咁多,咪做死自己?等阵出错咪又畀人闹?所以咪效率咁低。
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院长阮博文

他指英国、纽西兰、新加坡等已将拨款制度改为“钱跟病人走”,即医疗机构每服务一名病人才能获得相应的资助,或者由病人的医疗保险或自己支付,令公营医疗机构有动力加快服务更多病人。他举例在台湾,白内障病人通常等候两、三日便能做手术,香港却要等两、三年。

全世界都改咗,得香港未改成‘钱跟病人走’,𠵱家已经好迟,系要马上做,个问题唔系加少少价钱就解决到。
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院长阮博文
+15

望特首或司长牵头 尽快改革医疗服务

阮博文过去多次向政府提出改革医疗资助及服务架构的建议,但碍于服务散落于多个政策局,例如医卫局主管医疗、劳福局掌控安老服务等,难以统筹。他建议由行政长官或政务司司长牵头,全面检视资源及人手分配问题,否则香港医疗系统难以应付日益老化的香港人口,库房公帑亦难以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