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乱局|香港01调查:39%指政府责任最大 半数认为需政府破局
政府规管网约车平台研究预计年中出炉,焦点在于会否容许更多非的士合法取酬载客,这个放宽难度不低;同时的士业界忧虑新竞争者损害利益,惟“黑的”仍然猖獗,部份司机质素差强人意。港人搭车难,是谁的责任?
《香港01》早前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就的士与白牌车之争的困局,收集市民意见。在3日内有2,650名读者参与投票,当中44%人认为,的士业界对今日局面有最大责任,但同时有39%人认为政府最大,相差只有5个百分点。 投票者当中,一半认为“破局者”不是的士业界自己,而是政府,比率较选择的士业界高出近一倍。
只2%认为网约车平台需负最大责任
《香港01》本月14日至15日进行网上问卷投票,就的士与白牌车之争,了解市民意见,合计有2,650名读者投票。
就的士与白牌车之争困局持续,2,650名投票者中,44%人指的士业界有最大责任,少于一半;39%人认为最大责任在于政府,比选的士的投票者少5个百分点;认为三方皆有责任为15%,仅2%认为责任在于网约车平台。
至于另一条问题“哪方应担当破局者?”,共有1,754人投票。当中881人认为破局者是政府,比率为50.2%,略为过半;只有27.5%、即482人认为的士业界是破局者。至于认为三方都是及网约车平台,分别为19%及3%。
的士与白牌车的对立,在网约车平台Uber于10年前攻港开始,期间的士业界多次有行动如集体慢驶,自毁的士抗议,要求政府全面取缔。但本地法律,却未能完全杜绝白牌车,与此同时,网约车也有一定的客群,他们不少厌恶本地的士运作,宁愿支付更高车费。随着高德打车被揭能叫网约白牌车,的士业界与网约车之间战火再被点燃。
政府过往一直放任两方面,直至去年才提交规管网约车平台研究,但避开最关键的私家车出租许可证发牌,即是否容许的士以外的私家车载客取酬。
张欣宇:的士深层次问题是运力不足 政策需由政府制订
立法会议员张欣宇指出,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是公共政策,需由政府制订,“满足到市民,又可平衡持份者”,调查结果反映很大部份市民对此问题看得清晰。他指的士与白牌车的纠纷持续十年,到去年互相放蛇,今年有少数的士业界发起罢驶,是政府一直无去处理而造成。
张欣宇认为,的士问题表面是乘客不满服务质素,但深层次是点对点交通服务供求不足,市民在繁忙时间截不到的士,运力不足造就的士可以拣客、拒载,“疫情时佢哋服务好好,见到有客都开心,点会拣客。”
他指20年来政府无增加点对点交通服务,但至少多了天水围及将军澳两个新区,需求上升,“边个决定牌照数目不变?单靠的士业界自己解决唔到。”
他认为立法会也有责任,“立法会有无准确反映民意,有无在以香港整体利益为重前提下,积极去协助协调各界诉求,推动政策和相关法例早日出台,其实都有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