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蓄水池|评估机制及程序俱在 保育团体斥古迹办打份工

撰文: 张嘉敏
出版:更新: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因清拆工程,令建于上世纪初的地下蓄水池曝光,古罗马式石柱及红砖砌成的圆拱惹起热议,民间要求保育声音纷起。文物保育专员蒋志豪日前指,事件涉及沟通上的敏感度不足而“挂万漏一”。
古咨会成员、测量师何巨业指,一般政府工程均会进行历史评估,亦会咨询古迹办,认为程序上已有机制处理。“活现香港”创办人、食卫局前政治助理陈智远指,同样认为是次事件与机制或程序无关,而是古迹办未有做好把关角色,“Hea做,系打份工心态。”

▼深水埗主教山罗马式建筑蓄水池曝光▼

“活现香港”创办人、食卫局前政治助理陈智远指,由于政府部门没有历史建筑相关知识,就算日后加强部门间合作,最终仍要咨询古迹办意见。他指,主教山蓄水池事件上,古迹办需负上责任,因其未有做好把关的角色,“无落site(地盘)去望,就算黑都要去照一照。”他指,单从蓄水池的兴建年份而言,古迹办已经有需要再去翻查更多资料,批评古迹办“Hea做,系打份工心态。”

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知识

陈智远指,2009年古迹办曾将5个于九龙水塘的构筑物列为法定古迹,当局更应就类似的地下构筑物提高保育意识,不能以此为借口。他指,为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古迹办需要更主动巡查具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并要加强相关部门历史建筑知识。他又认为,今次事件反映民间参与的重要性。

+1

古咨会成员、测量师何巨业同样指,一般而言大型政府工程均会进行历史价值评估,而有关部门于发现怀疑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后,亦会就此咨询古迹办,认为程序上有相关的机制处理。他指,主教山蓄水池有保留价值,因其为政府物业,相信政府不会贸然再进行工程,而评级后亦可再确认蓄水池的历史价值。

李浩然:扩大古咨会参与度 让委员视察

港大建筑保育学部主任李浩然称,事件反映不能单靠文件上决定建筑物历史价值,“文件写系‘tank’,可以有好多唔同理解。”他认为文件显示配水库为战前建筑物,古迹办应派人到现场视察。他又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理文化遗产申请时,同样会派人到现场视察,甚至会花上几天时间仔细视察,他认为古迹办同样应参照国际做法。

他曾为古咨会委员,认同古迹办未必有足够人手,建议可扩大古咨会委员的参与度,让委员到场视察,加上古咨会有多名测量师、工程师等专家在内,相信有足够知识判断其历史价值。

他又说,现时有待评级的1,444幢历史建筑,为政府于90年代进行普查后挑选而来,由于当年集中于地面建筑物,故未有包括地下建筑物。他解释,自联合国于2002年公布涵盖工业文化遗产后,才渐惹起关注。他又说,于山顶食水配水库及油麻地食水配水库,其建筑风格与主教山配水库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两者的柱为砖造。

▼沙中线土瓜湾站工程发现宋元时期文物、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