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蓄水池|文件披露早于1904年建成 古咨会委员:应整体保留

撰文: 黄金棋
出版:更新:

石硖尾窝仔山(又称主教山)的山顶配水库荒废多年,水务署早前以设施日渐残旧为由,开展平整工程。岂料甫动工,即发现该战前建成的蓄水池,属巨型罗马式地下蓄水池,并有红砖圆拱的建筑,可媲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古老地下水宫殿。
翻查港英年代政府文件,该配水库早于1900年提出兴建,当年预算为6万元。到1905年,当局提交立法局文件指出,该配水库落成日期为1904年8月10日。
据了解,古迹办和相关考古专家已经在现场开始评估工作,稍后会提交资料予古咨会,后者收到资料后,会立即讨论建议评级。建筑测量师、古咨会委员何巨业指,在港未见过同类的罗马式蓄水池建筑,认为有保留价值。涉事地段属政府土地,会较私人建筑容易处理。何建议,政府应保护整座建筑,但因工地有危险,暂时应“唔好再畀其他人入去”。

根据水务署今年5月向深水埗区议会提交的文件,涉事配水库为食水减压缸用途,占地约4,300平方米。减压缸位于地底,直径约为47米,深度约为7米,建于1930年之前。当局指,由于现时结构出现裂缝,存有安全隐忧,故须清拆现有地下减压缸和相关设施;有关土地可交还地政总署作其他用途。

然而翻查多份港英时代的政府文件,估计主教山配水库的历史,远比水务署向区议会公开的长。该配水库相关工程资料,最早见于1900年立法局文件《Report on Water Supply, Kowloon》,提及由于当时配水库容量仅为25万加仑;同时,现有供水系统的水力有数次被发现未能翻越障碍,故迫切需要兴建更大规模的储水设施。

港府当时计划在九龙塘村北面山头兴建一个圆形;直径达150英呎、20英呎深的储水库,估计储水量达200万加仑食水,而预算为6万元。而九龙塘储水库的水道料会经过旺角咀,与油麻地水道连接,向大角咀及深水埗提供食水。翻查旧地图,该配水库位置与今日主教山位置脗合。

+1

其后港府在1903年的文件中交代,九龙塘配水库工程于1902年12月进行招标。至于1904年的文件指,该配水库工程合约于1903年2月签订,到1903年底,配水库近一半的砖砌圆拱已完成。该文件亦首次提及配水库建筑特色,形容配水库几乎完全沉入地下,主要由水泥混凝土,花岗岩柱和拱形砖建造,以支撑形成屋顶的混凝土拱顶。

1905年的政府文件显示,该配水库建筑合约订立完工日期为1904年6月30日,如承建商可在雨季来临前完成工程可获花红,但工程最后到1904年8月10日才完工。

+6

现时水务署已暂停清拆工程,古咨会主席苏彰德回复查询时指,希望古迹办另外安排古咨会成员到主教山现场视察。建筑测量师、古咨会委员何巨业则认为,现时须研究配水库何时建成,惟他强调古迹价值不单是建筑本身,而是“睇有无独特性、文化、历史价值”。

何巨业看过该建筑照片,形容该配水库“建筑好特别,喺香港未见过呢类建筑”。他称,建筑虽有部份被破坏,但仍可保留到整体结构,认为建筑有保留价值。另外,由于该土地属政府所有,加上受社会关注,相信较私人建筑容易处理,当局亦有足够时间做研判。他建议“现时要保留整体(建筑),唔好再畀其他人入去,始终有危险”。

何巨业指在本港未见过这类建筑,认为有保留价值。(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根据古物古迹办事处,古物事务监督(即发展局局长)经咨询古物咨询委员会,并经行政长官批准后,藉宪报公告宣布个别地方、建筑物、地点或构筑物为法定古迹,任何人不得对古迹进行挖掘、拆卸或改动。而在本港126项法定古迹中,不少为水务设施,包括至少6个水塘,如薄扶林水塘有6项历史构筑物、九龙水塘有5项历史建构物等。

另外,古物事务监督亦可将建筑物列为“暂定古迹”,有效期为一年。期间建筑物将禁止对暂定古迹进行任何建造、拆卸、移走、阻塞、污损等工程。以往被列为暂定古迹的包括“红楼”、“景贤里”等,当中景贤里其后更被列为法定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