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科|教协:逾九成教师不同意“异化” 斥改动非基于学生利益

撰文: 邝晓斌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指“通识科被异化”,教育局日前公布通识科精简课程方案,虽然维持必修必考,但课时将削减一半、只设达标及不达标两级制,同时取消独立专题探究(IES),并会改名。
教协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受访教师表示不同意“通识科被异化”及“必须纠正”的说法,超过九成二受访教师不同意上述改动是基于学生利益或专业领航,反而是政治凌驾教育的打压。有受访教师认为,通识科强调正反论述,教师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反而有助避免学生过分偏激。

九成指改动是“政治凌驾教育的打压”

教协上述调查于12月1日至8日以电邮问卷方式进行,收到502名教师回复,当中包括99名通识科主任、289位主要教授通识科的老师、114位兼教通识科的老师。调查结果显示,有91.2%%受访者不同意林郑月娥“通识科被异化”及“必须纠正”的说法,92.4%受访教师不同意改动是基于学生利益,约92%受访者认为通识科的改动是“政治凌驾教育的打压”。

有93.8%受访教师认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通识科是煽动年轻人参与违法抗争的根源”。有受访教师在调查中反映,通识科强调正反意见的论述,讲求以资料为基础,“不是胡乱‘吹水’,反而有助避免学生过份偏激。”该名教师续指,当学生一面倒支持某一立场,老师会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不同持份者意见,若失去讨论空间,只会令他们更偏激。

三分二指内地考察反会带来负面影响

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早前强调,改革后通识科课时减半不会影响学生明辨审思的能力。逾八成受访教师认为,相关改动会对培养批判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带来负面或极负面的影响。另只有约一成受访者认为,在科目内增设内地考察对国家发展的全面认识有正面影响,反而有约67%受访者认为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

约83%受访教师要求当局撤回通识科改动方案,有受访者认为当局目前作法破坏应有的程序,决定仓促,“连新科目名称都没有就已经公布决定,不应该是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教协副会长、通识科教师张锐辉说,现时前线通识科教师百感交集,既伤心又愤怒,他引述有教师说:“通识科的成功之处,就是教懂学生思考。”对于杨润雄接受访问时说考虑在达标、不达标以外增设一级,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张认为做法没有任何差别,最终结果都是矮化通识科。

教师:非吹水科 反有助免学生过分偏激

有受访教师在调查中反映,通识科强调正反意见的论述,讲求以资料为基础,“不是胡乱‘吹水’,反而有助避免学生过分偏激。”该名教师续指,当学生一面倒支持某一立场,老师会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不同持分者意见,若失去讨论空间,只会令他们更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