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青年试验工厦养殖蓝龙虾 冀助渔民转型 市民可食到本地水产
本港渔业近年青黄不接,甚少年轻人入行。然而“90后”罗承昭及李远升,就毅然投身这个夕阳行业,成立水产科研公司,并试验在工厦中养殖澳大利亚咸淡水蓝龙虾。二人希望将来本港餐厅的餐桌上,出现的是由本地养殖海产。
在试验期间,二人指初期因未掌握养殖方法,蓝龙虾存活率只为50%。经近一年的试验后,调节适合水深、生长环境等因素,存活率提升至80%;现时更开始自行繁殖虾苗。二人正与多间养殖场及渔民接触,希望可鼓励渔民转用新技术。
赴无锡学水产养殖 获资助养澳大利亚蓝龙虾
本港不少渔民仍以传统出海捕鱼方式维生,即使改为养殖水产,亦甚少在室内养殖,因此渔业易受极端天气等影响。李远升及罗承昭及两名“90后”,原本分别为文化导赏员及兴趣班导师,李指当时曾进行渔村导赏,对本港渔业青黄不接、逐渐式微而感婉惜,“希望可用创新技术,帮渔业吸引更加多人入行”。
罗承昭则指,他曾参与渔农自然护理署的交流团,赴无锡学习水产养殖的知识,笑言“呢啲技术都好有趣”,故希望可投身养殖行业。罗与李远升一拍即合,一同开设水产科研公司,并获资助试验养殖澳大利亚咸淡水蓝龙虾。二人希望引入现代化养殖技术,令将来本港可出现更多本地养殖的水产,并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水产业。
独立胶盒减打斗 提升存活率
二人约一年前从内地及澳大利亚购入2,000只澳大利亚咸淡水蓝龙虾虾苗,并在约1,100平方呎的工厦单位内养殖。罗承昭解释选择蓝龙虾的原因是其抗病能力较高、生长速度较快,以及成本较低而利润可达18%。然而一开始时因水质、蓝龙虾互相打斗等问题,令存活率仅得50%,罗指“好多蓝龙虾都打到断臂,甚至会钳断气喉,搞到成缸死晒”。
李远升表示,汲取经验后改变蓝龙虾生长环境,转为以独立胶盒养殖,令蓝龙虾无法互相接触;而每缸只养殖20只蓝龙虾。他们亦改为用独立过滤池,令水质大大改善。由去年7月至今年6月,蓝龙虾的存活率提高至80%;体积亦由3至10厘米,增至8至15厘米。二人亦尝试自行繁殖虾苗,至今已繁殖出30多只约三个月大的虾苗。
首批100只不出售 免费给渔户试养
现时工厦单位中仍养殖约100只蓝龙虾,李远升强调不会出售该批蓝龙虾,只会免费让给有兴趣的渔户试养。他指其公司目前已和渔户及养殖人士接洽,希望吸引本地养殖场转用该技术,协助渔户转型。而未来亦计划试验养殖虎虾、海水龙虾等。
该项目由机场管理局设立的“渔业提升基金”资助,两年共批出约166万元。该基金与“改善海洋生态基金”,同为机场扩建第三条跑道的环境许可证中,所列条件中要求成立的独立基金,至今已运作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