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究证微塑胶影响马蹄蟹生长 死亡率最高达70% 促源头减胶

撰文: 黄金棋
出版:更新:

香港西部水域是全球其中一个具重要生态价值的马蹄蟹生境,更可找到被评“濒危”品种的中国鲎。惟区内同时面对严重塑胶污染问题,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发现,年幼马蹄蟹在有微塑胶环境下生活,行动会变得缓慢,体重及头胸宽度较正常低。若年幼马蹄蟹,生活于含常用于胶樽的PET塑胶环境,存活率只得30%。
参与研究的团队成员呼吁,政府应从源头减少生产塑胶垃圾,已设有效回收制度,避免塑胶垃圾最后落入河流或海洋。

有“活化石”之称的马蹄蟹学名为鲎,现时在香港可找到的品种为圆尾鲎和中国鲎,而中国鲎更被评为“濒危”物种。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方家熙率领团队,就微塑胶对马蹄蟹影响展开研究。他指,由于部份马蹄蟹在泥滩生活,而部份微塑胶较重会“沉底”留在泥滩,因此马蹄蟹会直接面对微塑胶污染威胁。

研究团队以人工培育实验所需的马蹄蟹,放置在混合微塑胶的沙石中,生活约100日。实验中马蹄蟹分为四组于不同环境中生活,包括没有混合微塑胶的对照组、生活环境混合常见用作制造胶樽的PET胶样本组、沙石混有工业用塑胶PMMA的样本组,以及混有尼龙的样本组,每组约有10只马蹄蟹。

实验发现,马蹄蟹于含有微塑胶环境中生长,体重及头胸宽度出现负增长。当中生活环境含PET胶的样本组中,年幼马蹄蟹的死亡率达70%,为四组中最高。死亡率远超对照组的20%,及生活环境混有尼龙样本组的约30%。生活于PET胶样本组的马蹄蟹,活动亦较为不活跃。

方家熙形容,于含有微塑胶环境中成长的马蹄蟹,“好多都呆呆滞滞,郁得好慢,10几日死一只”,如野生马蹄蟹同样出现类似情况,或会令其更容易被捕猎。他认为,以上情况成因,是马蹄蟹进食微塑胶后,肠道被阻塞,影响进食能力,令马蹄蟹不够能量活动,最后增加死亡率。方又解释,PET胶的影响最大,或是因其化学结构中含有“苯”,马蹄蟹进食后在体内释放有毒物质。

该研究项目由机场管理局设立的改善海洋生态基金资助,共批出约88万元。(黄金棋摄)

另外,该研究亦会到本港西部水域其他位置,如下白泥、大屿山䃟头、水口、二澳及深屈,收集沉积物样本,再从样本中抽取微塑胶,观察不同地点的微塑胶数量。实验发现,水口微塑胶数量最多,平均较其他调查地点多4至5倍。

协助研究的城市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张肇坚认为,因水口为近年游客热点,“多游客或者会令塑胶污染都严重啲”;加上西部水域容易受内地珠江等污染影响。张指,5至6年前曾统计本港野生马蹄蟹数目,当时年幼中国鲎数目约有4,000只,惟野生马蹄蟹存活率极低,难以得知现时成年马蹄蟹数目。加上其血液在提取后可制成“鲎试剂”,担忧新型肺炎疫情,或对其数目亦会有影响。

张肇坚促政府从源头减少生产塑胶垃圾,已设有效回收制度,避免塑胶垃圾最后落入河流或海洋。另外,当局亦须与内地互相协调,减少塑胶污染。

该研究项目由机场管理局设立的改善海洋生态基金资助,共批出约88万元。该基金与渔业提升基金,同为机场扩建第三条跑道的环境许可证中,所列条件中要求成立的独立基金,至今已运作4年。机管局自2017年两个基金成立以来,已向这两个基金注资共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