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料理“日日爆” 绝非有心玩食物 劣食背后原是长工时低收入
疫情下不少留家抗疫,早前禁堂食令亦不少人要自己煮。Facebook劣食Page“Day Day Explode日日爆”专收集网民日常创作的黑料理,竟发现笑中有泪,版主每晚与投稿者倾谈至深夜,发现劣食正正反映到生活最真实的一面。
专页管理员形容:“You are what you eat”,讲的不是健美瘦身应该吃甚么,而是有不少人因工时长、收入低等限制,没钱没时间精力泡制美食,才无奈吞下劣食。
▼“日日爆”五大最多互动的投稿 有笑亦有泪▼
疫情下,不少人留家抗疫,并趁机苦练厨艺,将精心拍摄的烘焙作品放到网上。“日日爆”却不追捧完美,而是“推广”暗黑料理,配上一段段劣食背后的故事,专月7月中开设,至今已有逾4万人畀Likes,讲食原本就是大家的共同语言。
香港系咪真系咁多一家三口齐齐整整食晚饭?《爱.回家》咩。
食物扣连生活“You Are What You Eat”
看罢投稿,不禁会问,香港人与煮食真的毫无关系吗?从事政策研究的版主Rayne就发现,煮食并非扣连不到香港人的生活,反而正正反映到生活真实的那一层。她举例,经常收到年轻人投稿,取笑父母煮得难食,食物仅随意堆放在一起,“但原来你问得深入点,发现才原来其中一个已经过身,透过食物你可以看到他们人生正在的经历。”
相关文章:疫下港人被逼下厨 FB专页“日日爆”爆红 Foodporn非日常惹共鸣
劣食中见照顾者困境 “日日爆”化身树窿:It's OK to be not OK
专页Admin、在NGO从事文职工作的Hazel亦有同感,认为“you are what you eat”,不是指健身该吃些甚么,而是说香港不少人因工时长、收入低等限制,没钱又没时间精力泡制美食,“香港系咪真系咁多一家三口齐齐整整食晚饭?《爱.回家》咩。”
好尴尬,究竟估啲咩先冇咁失礼。
深入倾谈 呈现真实故事
于是你会发现,搞笑的劣食相中,又会夹杂着抒发情感的长文。不过,最经常收到的,还是只有一张相的投稿,要求版主们竞猜。Hazel笑言:“好尴尬,究竟估啲咩先冇咁失礼”甚至有些看着并不错,不知问题出在哪。哦!原来错在芫荽。
劣食背后的故事,大多是要透过“吹水”而来,Rayne和Hazel用了不少时间与投稿者沟通,一般是在晚上透过Facebook inbox和投稿者对话,因为不少人放工后才有私人时间、愿意深入倾谈,而通常都要聊过几个晚上,才能从对话中整理出能呈现真实的故事。有趣的是,星期一至三投稿会多一点,她们猜测这几天人们较为“工作mode”,又预计餐厅重新开放晚市堂食,投稿可能会少一点。
日日爆后来又开设了IG帐号,多了年轻的投稿者,才发现他们是会因为家中劣食而不开心,透过倾谈,投稿者认识到不是所有食物都像IG上的那般精致,而家人工作繁忙仍用心准备食物,也是窝心。
靓当然好,我都钟意靓,但总会有失手。
疫情下港人学习入厨
再者,无人一出世就懂得煮,为人父母亦不必然就会煮,专页也见证疫情下港人学习入厨的过程。一个关于微波炉布甸的故事,投稿者“努力煮食”不断尝试,最初看起来碎肉蒸蛋,再进化成蒸肉饼,失败了五次后,第六次终于成功。第一至三代布甸的样子放在专页上,引来不少回响。Hazel有感社交媒体普遍都不容许失败,甚至掩饰失败,她认为失败也是学习过程,在这个专页上“大家终于唔觉得自己失败,那不叫失败,那是日常。”Rayne有同感,“靓当然好,我都钟意靓,但总会有失手。”
▼更多网民劣食分享▼
Mean中有爱的围炉平台
投稿中有一个基层少女,自小寄人篱下,长大后忙于揾两餐,但每餐都以饺子等急冻食品草草打发,Rayne直言感到心痛,但这些都是真实人生,“所以唔好净系睇表征,净系ban或闹,反而应该问问佢背后有咩事。”
但原来你问得深入点,发现才原来其中一个已经过身,透过食物你可以看到他们人生正在的经历。
用Rayne的话来形容,日日爆聚集了一群“mean(刻薄)中有爱”的人,翻阅评论区的确如此,基层少女的故事刊出后,评论中即有食肆提议为她煮晚饭,又有人表示帮忙可送饭。幸而投稿的主角收入正常,并非急切需要帮助,只是想“呻下”。Rayne感激投稿者信任,专页慢慢变成“树窿”,提供一个宣泄压力的渠道,更成为照顾者们发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