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屋2020| 人工30年升6.5倍 59折仍难负担 历年上车价升几多?
居屋2020本月10日(上周四)正式接受申请,今期推售的四个屋苑包括钻石山启翔苑、火炭彩禾苑、马鞍山锦骏苑及粉岭山丽苑,按市价59折发售,售价介乎123万至513万元,相比私人市场,居屋是许多市民置业上车的唯一机会。
居屋原意是为让买不起私楼的市民,以低于市场价格水平置业,不过居屋亦愈来愈难负担,居屋售价与市民月入的比率愈升愈高。1985至1999年间,每期居屋最平单位上车价相当于市民48个月薪金(约四年薪金),但2014年复售居屋就升至平均81.7个月薪金(约六年薪金)。
事实上,人工升幅远远跑输居屋楼价的上升,1985至2019年间,最平居屋售价急升18倍,同期人工升幅只有6.5倍。
▼新居屋四大屋苑实景▼
《香港01》比较过去30多年居屋出售计划(包括重售)的价格与收入比率(计算方法:该年居屋上车价 / 该年市民个人月入中位数),发现市民买居屋的负担愈来愈重;该比率由1990年代至2002年政府停售居屋前的平均48倍,亦可理解为,升至2014年复售后至2019年的平均81.7倍。当中比例最低为1997年的21.9倍,最高为2016年的96.6倍(详见下图)。
虽然过去有个别年份因为屋苑特点,而出现上车价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如2002年推售的全数为650平方呎以上的大单位、2013年为重售及回购单位而较贵,而2010年因有大澳公屋改建的单位而价格较低等,但整体而言,居屋价格升幅比市民收入升幅更快,楼价与收入比率整体见上升趋势。
↓即睇历年居屋售价变迁↓
楼价与收入比率差最高的一期居屋是2016年,当年元朗屏欣苑细单位上车盘至少要149.7万元,同期个人月入中位数为15,500元,楼价与收入比率接近97倍(约八年薪金)。减价前的居屋2018东涌裕泰苑上车盘售价接近160万元。以当时18,000元的月入中位数计,楼价收入比率高达88倍;其后因政府推出新定价机制,将居屋售价由市价的7折降至52折,上车价收入比率才降至66倍。
事实上,人工升幅远远跑输居屋楼价的上升,1985至2019年间,居屋上车价急升18倍,同期人工升幅只有6.5倍。近年私楼价值如坐直升机,而居屋定价是似私人楼宇价格打上折扣,若非调整折扣率,则更多市民都难以负担居屋。
所以说上车真的要趁早,早期居屋入手价10万元以下的细单位,现已升值数十倍至400多万元。以香港第一代居屋顺致苑顺荣阁440多平方呎的细单位为例, 首次推出售价8万多元,2019年9月最新帐面成交价已升至438万元,升逾53倍。这个价钱已可买到2018居屋楼王,长沙湾凯乐苑中层631平方呎的大单位。
香港连续10年成“最痛苦城市”
楼价与收入比率又俗称“痛苦指数”,地产调查机构Demographia的统计显示,香港已连续9年是全球“最痛苦”城市。2020年楼价与家庭收入中位数比率为20.8,即一个家庭需要不消费20.8年才能买到一个中等格价的私楼单位。相比之下,2018年居屋的楼价与家庭年收入比率为8,约为私楼的三分之一,在买楼对不少人来说是个“不可能的任务”的情况下,难怪市民只好选择居屋。
▼售楼书、间格及建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