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历史科|黄锦良批试题具引导性违专业 叶建源指可分学生高下

撰文: 陈倩婷
出版:更新:

中学文凭试历史科一道试题要求考生评论“1900-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引起争议,有意见质疑题目中提供的史料偏颇,考评局称约57%考生回答“弊多于利”,约38%考生回答“利多于弊”,认为有考生被误导。
教联会主席黄锦良今日(26日)称,数据证明题目设计令考生受引导、利益受损,料考生只按偏颇资料作答必然会低分。他又称,题目除违反专业外,亦在道德价值的判断有问题,认为现时有现象是“泛通识化、泛批判化”,强调对于不争史实再作批判属完全不适。
立法会教育界议员叶建源反驳,试卷设计向来有区分学生高下,会刻意提供有问题的资料,学生作答有差别、试题有难度是正常,“我哋讲紧文凭试,要入大学、要分五星星”。他担忧今次事件会令设计试卷的人自设禁区,影响教育质素。

2020年DSE历史科其中一条有关中日关系的题目,触发试题风波。

教联会主席黄锦良及立法会教育界议员叶建源,就具争议的历史科试题接受港台节目《千禧年代》访问。黄锦良称对有38%考生答利多于弊、更有17%回答“只有利”感意料之外,认为题目有强烈引导性,出题有违专业。他又称,题目所提供的史料偏颇,考生若按此作答只会空泛无力,必定低分,有损学生利益。他续指,题目对道德价值的判断亦有问题,形容现时出现“泛通识化、泛批判性”,对于不争的史实再作批判完全不适合。

虽然考评局从无公布该题评分准则,但黄锦良认为既然出题题目有问题,相信评分标准同时有问题。他又指题目已在社会引起很大争议,若不取消题目会影响评卷人的情况,连带影响评卷结果。

未公布评分准则 加诸罪名属不妥

叶建源反驳黄的说法,强调试题设计有区分考生能力的作用、能分办出史料不全的就会取得较高分,“我哋讲紧文凭试,要入大学、要分五星星”,有难度是正常。叶估计今次试题要求学生需回答1900-45年间后段的史实,即必须回答日本侵华史实才可作答,而考评局数据显示,57%考生分办出题目要求。

他认为学生若被引导,因学生不知当中史实,只抄题目中的史料,必然取低分。他又认为评分准则未公布之前,不应加诸罪名称题目存在道德问题。

教联会否认有禁区 但出题要体现专业

叶建源称,以往考评局在试后会有“赛后检讨”,今次在教育局的巨大压力取消试题,形容今次是首次造出一个不能讨论的禁区,他担忧对于日后的教学带来问题,再有考评局人员出题时会思考,部份议题是否可以讨论,“老师点教、学生点学?”黄锦良则不认同有禁区,称国际上多人对考评局有信心,但他同时认为社会趋向政治化,出题时要有敏感度,更需有专业的体现,不需担心有限制。

节目听众张先生质疑教育局决定是“有学生答错题目就等于条题目错”,认为同样道理律政司若打输官司应该问责 及减薪,而严先生则认为日本侵华伤害大,不应问此题目,“有无谂过中国人感受?”

黄锦良回应指,教育目标要培养对国家的感情、国家观念,同意题目无考虑侵华期间约三千五百多万中国人死亡的伤害。叶建源则称题目并无美化日本侵华,但题目本身无引导学生,他认为需将它看成试题,而非政治取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