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中日问题 何汉权斥扭曲学生思考 叶建源批教局回应情绪化
中学文凭试(DSE)历史科昨日(14日)开考,卷一有试题要求考生根据试卷提供的资料及自己所学,解释是否同意“1900-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教育局晚上发声明,谴责有关试题试题及资料具引导性,考生可能因而达至偏颇的结论,“严重伤害了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受到莫大苦难的国民的感情和尊严”,要求考评局严肃跟进及交代。
教育评议会主席何汉权今(15日)早在港台节目《千禧年代》称,问题的引导性非常大,认为问法应改为“弊多于利”。他又说,两份资料偏好日本立场,担心会导致考生思考扭曲,“错得好紧要”。
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叶建源指出,历史科考试要求学生论证,资料只是用作刺激考生思考,学生可以批评资料,题目亦非要求考生答“利多于弊”。他批评教育局一味用情绪化方法回应问题,破坏考评局的公正性。
何汉权:考生唔系日本通 忧思考扭曲
教育评议会主席何汉权出席电台节目时指,以教育专业和平常心看待,觉得题目是相当难,惟他批评问题的引导性非常大,题目前设会令考生觉得1900-45年间,日本真的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点解唔出弊多于利?”他认为将问法改为“弊多于利”有,助学生运用史实。
何汉权又指,两份资料偏好日本立场。“考生唔系日本通,只系中学考生”,担心如考生跟资料作答,对史实不是很掌握,会出现很大问题。他认为,学生会猜测题目会否“冧庄”,令来年考生倾向寻找该段时期的“利”,导致思考扭曲,“错得好紧要”。如果考生选择回答“利多于弊”,他认为是捩横折曲。
出卷人不应过分“玩题目”
他续说,相信出题老师应是中国人,“作为中国人,中国1900至1945年经历八国联军、甲午战争、八年抗战等,引起中国好大痛苦,𠮶种惨绝人寰,难道出卷人唔知?”他强调历史考题并非辩论比赛,严肃性相当重要,提醒出卷人不要过分“玩题目”。对于考评局称,历史科设有“审题委员会”,成员包括试卷主席、拟题员、审题员及考评局评核发展经理,背景有大学教授、学科专家等。何汉权斥:“本身就系大错,唔好再讲咩专家、学者出题同审题。”
叶建源:试卷资料只用作刺激思考 考生需运用已有知识
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叶建源指出,历史科考试要求学生论证,试卷上的资料只是用作刺激考生思考,学生可以批评资料,题目并非要求考生答利多于弊。
他又说,两份资料相当少,不足以作答所有题目,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譬如抗战历史等支撑答案。他表示,如考生只运用该两份资料作答问题,便代表知识贫乏,不会得到高分。而据他所知,绝大部系考生都是答“弊多于利”。
对于教育局昨晚谴责设题,要求考评局跟进,叶建源批评行为粗暴。他指出,教育局不应一味用情绪化方法回应问题,破坏考评局的公正性,应开展理性讨论。他表示,考评局出题是严谨过程,或需向公众解释出题。
今年历史科卷一当中,第二题涉及20世纪上半叶中日两国关系,当中(c)分题举出“1900-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的说法,询问考生是否同意此说法,参考资料及就自己所知解释答案。涉事试题引用的资料分别是1905年出版的日本法政大学校长梅谦次郎的文章、1912年1月黄兴写给日本政客井上馨的信,以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三井财阀于1912年2月签订的一份合同。
教育局表示,知悉今年文凭试的历史科有试题附带极为片面的资料,致试题具引导性,考生可能因而达至偏颇的结论,严重伤害了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受到莫大苦难的国民的感情和尊严。教育局对公开试中出现如此设计的试题深感遗憾,并予以谴责,并要求考评局严肃跟进,向公众作出合理交代,并全面检讨出题机制,从速改善,以维护文凭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及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