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署预留500万装CCTV捉非法弃置废物 系统自动识别车牌及剪片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垃圾站、避车处、露天停车场等容易成为非法弃置建筑废物黑点。环保署投放600万元在80个黑点安装监察摄录系统,当中第三代系统更配备智能检测影像、自动辨识车牌号码及实时监测功能。署方在今个财政年度预留约500万元,扩大监察摄录系统覆盖范围至115个黑点。环保署环境保护主任吴慧妍表示,新系统加入车辆及物件自动辨识技术,“当摄录机侦测到有(不应存在)物件出现,三四包泥头,一两个纸箱,约三至五分钟,系统自动剪辑成影片,加快执法效率”。

第三类智能监察摄录系统设太阳能板,兼备智能检测影像、自动辨识车牌号码及实时监测功能。(卢翊铭摄)

环保署第一类打击非法弃置废物的监察摄录系统早于2016年起于公众地方陆续安装,使用较大型的铅酸电池箱,其后第二类系统升级至体积较小的锂离子电池箱,提供网络实时监察功能。至第三类系统则改用小型电池及配备太阳能板,令供电变得自给自足及增加更换安装地点的灵活性;又新增智能检测影像、自动辨识车牌号码、实时监测及夜视等功能。目前,环保署在全港各区共安装107部监察摄录系统,当中葵青区最多,有23部。

陈佩婷(左)表示,新系统令搜证时间大大缩短。(卢翊铭摄)

初期设立的监察摄录机系统,环保署人员必须看足24小时影片,从中找出非法弃置情况,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新一代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协助分析片段,透过车辆及物件自动辨识或地理数据围栏技术,把涉及违法行为片段分类及发出推送通知,当中会提供事发时间、地点、车辆类型、车牌号码等资料。执法要与时间竞赛,环保署环境保护主任陈佩婷表示,“若一日有六宗(违法事件),系统会显示六段剪辑好的影片……以前要数个月(才能检控违法者),现在缩短三分一的时间”。

+2

每个非法弃置废物黑点设有一至四部摄录机,附近有宣传横额提醒市民“非法倾倒、有人睇到”。陈佩婷以元朗锦壆路东为例,指违法者利用避车处倾倒泥头、车胎、建筑废物等,但自上月安装监察摄录机系统后,几乎没有再看见非法弃置情况。

在过去五年,环保署处理涉及非法处置建筑废物的检控数字,由2014年的62宗增加逾一倍至2018年的136宗,当中25宗是透过监察摄录系统成功检控个案。去年九月,一名货车司机在沙田大埔公路邻近金山郊野公园的公众停车场内,非法弃置废石棉瓦及建筑废物,被环保署安装的监察摄录系统拍下违法行为及货车车牌号码,司机最后被判罚款1.5万元。

市民手提数包建筑废物作非法弃置,环保署指若情况频繁,会调整区域突击巡查策略。(卢翊铭摄)
吴慧妍(右)表示,旧系统花费不少人力及时间搜证,新系统只需数分钟可剪辑市民非法弃置废物片段,方便署方人员针对性跟进。(卢翊铭摄)

自动辨别建筑废料、家居垃圾

有别于一般监察摄录机,电脑背后有人因应安装黑点的地理位置,让电脑“学习”何谓建筑废料、包裹好的垃圾(俗称糯米鸡)等。吴慧妍表示“要学习这是马路、灯柱、有车辆经过,不会是垃圾,但这里不应有纸箱、建筑废料”。当非法弃置废物黑点情况有改善,吴指弃置情况有机会转至附近地方,故必须灵活调配摄录机安装位置,“试着跟他们打游击”。

若有市民手提数包建筑废料非法弃置,又能够透过影片作检控?吴慧妍解释:“系统不会辨别人像,若有人步行去弃置,(透过摄录机)我大概知道什么人、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弃置,有可能安排突击巡查”。

在推送通知中,提供事发时间、地点、车辆类型、车牌号码等资料。(卢翊铭摄)

对于闭路电视拍摄引申的私隐和监控问题,署方指已参考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发出的《闭路电视监察及使用航拍机指引》,采取适当的私隐及资料保安措施,包括摄录机只会朝向及拍摄公众地方、在摄录范围的显眼地方内张贴告示,让公众知悉该处为受摄录系统监察的范围。

环团:助警惕市民“I am watching you”

绿惜地球环境倡议总监朱汉强认为,小型装修工程若涉非法弃置建筑废物较难追踪及处理,但在黑点安装监察摄录机,可警惕市民“I am watching you(我在监视你)”,令有廉耻及胆小的人产生心理压力,即使无法完全杜绝非法弃置情况,但相信配合积极的执法行动,仍有一定阻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