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绿置居急推3700单位 难解公营房屋供应“断崖”之困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房委会敲定今年推出的绿置居项目,让合资格公屋租户购买,地点包括柴湾道828个单位、青衣青鸿路2,868个单位,合共3,696个单位,是历次绿置居项目中供应最多的一次,连同今年可能发售的6,528伙居屋,今年有超过1万伙资助出售房屋推售。然而,由于现时的绿置居项目,只是从原有的出租公屋之中抽起作出售用,属“塘水滚塘鱼”,总量并没有大增,绿置居增加意味出租公屋相应减少。
更可怕的是,由于整体公营房屋供应,于2023年后可能出现供应“断崖”,政府今年推出的资助出售单位虽然偏多,但日后极可能无以为继。再加上政府在短中期土地供应方面,招数乏善足陈,所以预期这情况短期内都难有改善。

柴湾道绿置居项目兴建一幢36层高大厦。(资料圗片)

延伸阅读:【政策分析】绿置居的原罪 一切由水泉澳开始......

绿置居拨作公屋计算 拆东墙补西墙

翻查去年12月公布的《长远房屋策略》(长策)报告,2018/19年度至2022/23年度公营房屋(包含出租公屋与资助出售房屋)供应为100,800伙单位,公屋占74,600伙,后者数字与过往几年相约,都是维持约7万伙。如果以5年计算,即平均每年有约1.5万个公屋单位。

不过要留意的是,政府去年将恒常化的绿置居项目,正式划入公屋范畴,变成“公屋/绿置居”类别,整个“公屋”的定义出现质变。因为出租公屋瞄准的市民,是无能力购买私楼或其他资助出售房屋者,与绿置居买家(即公屋租户)性质完全不同。

截至去年12月底,公屋轮候册已积压26.76万宗申请,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5.5年,本年内可能会继续上升。对比起这个需求,每年万多个公屋单位供应,本身已是杯水车薪。绿置居则把本来已经不足的出租公屋单位进一步分割出售,今年的单位数更有接近3,700伙,比去年的2,545伙、2016年先导计划的857伙加起来更多。

所以,特首林郑月娥的房策是置业主导,鼓励市民置业,但背后的代价却是“拆东墙补西墙”,将原有的公屋单位拨作出售,更何况“东墙”(出租公屋)本身已经不甚稳固。即使政府辩称,绿置居可以将原有的公屋单位腾出加快流转,都无改一个事实:公屋总量不足。再加上,原有租户迁出公屋单位后,房屋署需要再进行几轮行政手续、验楼装修等程序,才能编配给新租户,令轮候公屋者的入住时间进一步延迟。

延伸阅读:【施政报告.拆局】绿置居挖肉补疮 公屋轮候家庭沦“二等”公民

2023年后公营房屋或现“断崖”

更糟糕的一点,是现时公营房屋供应是否能够维持,本身已是一个疑问。正如上文所述,2018至2023年的五年公营房屋供应量为100,800伙,这数字比过去数年确有轻微增长。

然而情况往后有机会恶化。现时运输及房屋局尚未完整公布2023/2024年度或以后的建屋量,因这些计划大都处于初期规划及设计阶段,变数较多。不过《香港01》曾引述消息人士提到,由2023年至2026年的公屋供应,将会出现“断崖式”下滑,而2023/24年度的出租公屋落成量,可能不足1万伙,是近年低点。

而从运房局网页的数字可见,2018/19年度公营房屋建成量预计有27,100伙,往后3个年度都维持约2万伙水平,但到2022/23年度,建屋量料会急插至14,400伙,可见2023年或以后的公营房屋供应,本身亦不容乐观。

运房局数字预计,2022/23年度的公营房屋建屋量将显著下跌。(运房局网页截图)

延伸阅读:【01独家】公屋“黑洞”将至 2023年供应不足万伙 轮候时间更长

短期土地供应各有限制 难填建屋“黑洞”

公营房屋不够,那政府短期内(即十年内)又是否拿得出足够土地填补“黑洞”?去年政府启动的土地大辩论中,有数个主要选项可以在短期提供土地建屋,但限制相当多。例如棕地由于涉及棕土作业重置、收地等问题,可能需时十年以上;公私营合作(即“土地共享”)虽然具体细节未定,但由于政府拱手将发展主导权交予发展商,外界倒是十分好奇,政府有何妙法可促使发展商放弃囤积农地待价而沽,甘心交出土地建公营房屋。

唯一有明确时间表的,是局部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占地172公顷的粉岭高球场,占地极广,主要服务2,600名会员,本身亦属官地,民意亦强烈支持收回此地作整全发展。不过政府在回应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期间,只答应收回粉锦公路以东的32公顷用地,预料最快2024年可变成熟地发展。

至于具体建屋量,政府目前未有最终定案,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则指出,如果以公私营比例七三比估计,预料会多于土地小组所指的4,600伙。不过立法会议员尹兆坚就预计,32公顷球场最多只可建约八千至一万单位,到底这对公营房屋数目帮助有多大,各位心中有数。

↓土地大辩论结果懒人包↓

+5

“饼仔”不够大 如何分法都一样糟

简言之,房委会推出历来最多单位的绿置居项目,虽符合林郑月娥的置业主导政策方向,也为置业困难的家庭提供更便宜的买楼选择,但基于公营房屋总量不足、未来数年难以有大改善甚至可能恶化,未能解决旧有问题之余,更有可能衍生出新的问题,令轮候公屋的市民等得更久。

所以,政府急于大手推出资助单位,帮助未能购买私楼的市民置业,原意可以理解,但背后的逻辑问题是,当连“饼仔”本身也不够大,无论如何分配都总会有人受影响。与此同时,政府又拒绝收回余下140公顷的粉岭高球场,连长远规划发展的机会都没有,那到底公营房屋的断崖问题如何解决?你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