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抑郁症康复者逆境自强 走出阴霾到社企做侍应:我哋需要肯定

撰文: 文雪萍
出版:更新:

残疾人士并非仅为被照顾对象,只要社会予以机会,他们亦能发光发亮。52岁精神病康复者阿坤曾尝试公开就业,到私人公司担任仓务员,惟不足半年难抵压力,使其病情恶化而辞职。他说,数不清过往多少次求职,“每份工都做唔长”,经过逾十年的跌跌撞撞,幸获社工转介到庇护工场,而认真的工作态度亦受上司赏识,让他有机会到社企工作,再次踏入公开就业舞台:“我哋需要喺社会肯定同机会!”

阿坤早于求学期间出现精神病征兆。(余俊亮摄)

根据《2013年香港残疾人士贫穷情况报告》,18至64岁残疾人士的失业率为6.7%,较整体失业率高出约一倍。残疾人士就业之路荆棘满途,其失业率更居高不下,而52岁精神病康复者阿坤亦是过来人。

25岁确诊抑郁症变得多疑紧张:“成日觉得自己无用!”

阿坤早于求学期间出现状况,如经常失眠、食欲不振等,并于25岁确诊抑郁症。饱受病情困扰的他,不仅遗憾未能完成专上学位课程,更遇到各式各样的就业困难。他说,在康复后曾到亲友介绍的私人公司担任仓务员,处理部份文书及点货的工作,惟工作压力以致病情不稳,变得敏感多疑和情绪易起伏:“成日觉得自己无用!”

即使微不足道的事情,对精神康复者而言亦举足轻重,更遑论外界批评或嘲讽。“点解有个傻仔喺度㗎?”这句来自同事的冷言冷语叫他难以释怀,加上工作压力使病情恶化,无奈只能辞去工作于家中休养。

阿坤的认真工作态度受到上司赏识,并建议他转到社企餐厅工作。(余俊亮摄)

转到社企工作曾多次提出辞职​ 幸得经理体谅安排其弹性工作时间

他忆述,在职场逾十年的跌跌撞撞,已数不清过往多少次求职,“每份工都做唔长”,逐渐变得害怕接触新事物。在离开职场后他足不出户,父亲多年来亦替其生活感担忧:“佢好惊我无所事事。”幸得医院社工得悉相关情况,并转介他到扶康会其中一所庇护工场上班。

然而,阿坤的认真工作态度受到上司赏识,并建议他转到社企餐厅工作,重新踏入社会。再次面对公开就业的舞台,茶餐厅急速的工作模式,他难免有不适应的地方;由送餐至处理客人要求,都使他倍感压力,更多次提出辞职。其后,经理为其安排弹性工作时间,由朝十晚六的八小时工作改至五小时,更予以小休时间,让他逐步掌握餐厅节奏。

不经不觉间,阿坤已于餐厅上班四年之长,亦跟上八小时工作的步伐,成为餐厅的“大师兄”。他笑说,得到的并非一份工作,而是重新获得社会肯定的机会,盼以自身经验鼓励更多同路人,勇敢面对人生的各项挑战。

麦润芸指出,过往不乏残疾人士因能力不及,在职场就业时遇到困难。(余俊亮摄)

麦润芸:唔会希望佢哋一世留喺社企

扶康会目前有三个社企餐饮服务项目,为弱势社群及残疾人士提供公开就业机会。机构于过去两年,有逾两成能力较高的服务使用者透过辅助就业服务,以及在职培训计划到社企工作。机构副总干事麦润芸指出,过往不乏残疾人士因能力不及,在职场就业时遇到困难,因此期望透过社企平台,让他们尝试不同工作岗位挥发所长,包括侍应、厨师、收银员等,日后逐步融入社会:“唔会希望佢哋一世留喺社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