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纾缓治疗.一】90岁肺癌翁开摄影展 坦然迎死:总要去一次
“你个肿瘤大咗,你有咩谂法?”肺癌老翁古锦源,忆起与基督教联合医院内科及老人科顾问医生林宝钿的一席对话,那时他轻轻回答:“已经赚咗90年,有咩好怕?”古锦源进了怀安科接受纾缓治疗,曾任通讯社摄影师的他,更参与院内的“圆满人生”计划,一圆年轻时开相展的心愿,“将我呢啲正能量宣扬畀病人,唔好气馁”。相展后一个月,古锦源在至亲陪伴下撒手人寰。生死有时,他没有惧怕:“生老病死天注定,起码你自己一定要坚强”。【联合医院成立45周年,与《香港01》合作推出系列报道。本篇为系列之五,从纾缓科、产科凝视生死。】
今年7月底某天,基督教联合医院S座14楼的宁养中心的灯光一如既往打在室内的米色墙上,整个空间泛满柔和的光。墙上的彩色纸框,框着室内唯一的单调——廿多幅黑白照片:一个小型摄影展正准备揭幕。
90岁的古锦源进来,熟练的跟医护人员打招呼。他双脚虽然有点肿,但在自己首个个人摄影展,也忍不住从轮椅上站起来,来回为众人讲述照片背后故事。
简单的开幕仪式过后,古锦源在记者面前坐下,先戴上氧气喉吸氧。他去年10月确诊患肺癌,肺部有积水,右半边身持续疼痛,林医生指他年纪大不适宜做化疗或标靶药物治疗,建议他接受纾缓治疗。受访前一星期,电脑扫描显示古伯肺内的肿瘤扩大了,令他易气促,子女购置氧气机备用,古的女儿不时提醒他“先抖顺条气”才继续自述,孙女则体贴地递上饮品解渴。
任通讯社摄影师20年 自嘲“无乜本事,用部相机养起个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至8月始告终,古锦源战后徒步由广州来到香港,走了10天来到狮子山下。古伯伯坦言,“𠮶阵无谂话嚟香港发财,只系嚟求生存”。
当时他自行到书店翻书,为的是超龄入读夜校。读了年多书,机缘巧合下有本地通讯社邀他做摄影师,古伯伯又自学摄影及冲晒技术,一执起相机便是数十年。本港的社会民生大事,均有他的身影。“1967年(六七暴动),(影咗)差唔多800、900张相,我差唔多活喺警察堆里面”。
相展中一张名为《石洞中的孩子》引来大家注目,古伯指有很多贫困人家,无处可住便在山上找一处,以竹枝、木头搭起自己的家。看到今日有人“摊大手板”问政府几时可上楼,古自问:“系咪社会变咗呢?唔知道。”
年轻时欲开相展惜未成事 终由怀安科达成心愿
古伯年轻时想过办相展,但种种原因未能成事,他表示“将来冇用,(啲相)就送畀博物馆”。他去年将旧相片扫描成电子档案,并晒出其中两张香港夜景及汇丰银行的相片挂在家中。联合医院纾缓治疗的医护上门家访时见到相片,得知古伯伯的心愿,随即邀他参与“圆梦计划”,促成今次相展。
相展选在宁养中心举行,是因为古伯觉得这里有家的感觉:“每一个姑娘对我都非常好,精神上畀我好大支持”。在抽取肺积水后,古伯的右半边身持续疼痛,“好似半身不遂咁”。自从进了宁养中心,医护人员为他按摩及电疗,定期以物理治疗减少疼痛;有护士教导他“八段锦”,改善呼吸;他同时按指示服药,情况逐渐稳定。
与宁养中心医护建深厚感情 许诺“将来好返我嚟做义工”
古伯忆述林医生起初不肯透露病情,只肯跟子女说,不过接受了死亡将至,古反倒看得更开:“总要去一次!”被医生问到“有咩谂法”时,他回应:“我已经赚咗90年,有咩好怕?”
透过相展,古伯希望可以宣扬正能量,鼓励其他病人勿轻易气馁,他又与陪伴在侧受访的九龙东医院联网顾问护师(纾缓治疗护理)高宝珊致谢,“喺今天嘅医疗,同喺你哋嘅热情帮助下,我一定会战胜”,许诺将来康复就会回来宁养中心做义工。
访谈的最后,这位孑然一身来港、现已儿孙满堂的古伯说得字字铿锵:“生老病死天注定,起码你自己一定要坚强”。镜头后,古伯的女儿轻声告诉记者,父亲尚有约两个月寿命,全家对此守口如瓶。
相展后一个月因气促入院离世
个半月后,再听见“古锦源”的名字,已是与古伯口中的“林医生”见面之时。林宝钿透露,古伯于8月底因气促入住怀安科病房,后来发展至呼吸衰竭及有肺积水,之后情况转差,至弥留阶段陷入昏迷,最终离世。他形容古伯临终前已“无咗痛苦嘅感觉”,而古的病情虽然恶化得快,但属预期之中,亦提早跟家人做心理准备。
圆梦计划目的为“去者善终、留者善别”
为古伯圆梦的计划是“圆满人生—社区生死教育及宁养义工服务计划”,策划团队之一的联合医院健康资源中心社工王雪仪表示,最大挑战是与时间竞赛。她坦言由认识病人至建立互信要花一定时间,“有时好难讲,今日唔知听日系点”,因此一旦得知病人的心愿,便需在有限时间内做到最好。
王雪仪强调,计划的目标是做到“去者善终、留者善别”,医护会鼓励病人家属一起参与,陪至亲走完最后一程,有助家人过渡哀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