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医院.社康护理】爬山入观塘木屋区 服务不止两喉一针

撰文: 陈倩婷
出版:更新:

有人形容,为长者提供的家居或院舍护理服务为“两喉一针”:“两喉”是指尿喉及胃喉,针是指为病人打针,属较基本的护理工作;但听毕退休社康护士要攀过山头才能做家访,现任社康护士对付病人家中蟑螂的经历,会感受到比起两喉一针,社康护士更需要勇气、同理心及应变能力,才得以设计全盘的护理计划,让病人能真正在家休养。由观塘区被喻为“红番区”的年代起计,基督教联合医院社康服务部成立逾45载,社康护士抱持以病人为主的信念,服务居民至今。【联合医院成立45周年,与《香港01》合作推出系列报道。本篇为系列之一】

旧日社康护士需翻过山头,才可到病人家中提供护理。(卢翊铭摄)

“其实边有病人想住院?”联合医院社康护理部部门运作经理李家仪,以简单一句道出病人的心底话。社康护士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教导病人如何面对慢性疾病,在家中及社区内已得到服务。李家仪续指,特别在现时公立医院床位不足的情况下,亦不希望病人不断往来医院及家中,因此社康护理的计划来得重要。

+1
华洁莹从70年代起投入社康护理服务,经历过走进观塘木屋区家访的时光。(卢翊铭摄)

70年代起为观塘居民提供社康护理 护士被问:“红番区你都去呀?”

联合医院前护理总经理华洁莹是本港社康护理服务的开山鼻祖之一,她回忆道,当初护士们都深信社康护理有意义,联合医院前身是补助医院,即使初期来自政府的资源不多,大家都愿意出尽全力做。她忆述70年代的家访要爬上山到观塘木屋区内进行,交通不便之余,木屋区的门牌号码亦未必准确,有可能23号和24号门牌相隔了一个山头。

观塘区的龙蛇混杂亦一度令人却步,华洁莹就曾被问及“观塘红番区嚟㖞,你咁都去做家访呀?”又曾听闻有社康护士家访时,碰上有贼人进屋打劫,不过传闻中的贼人“盗亦有道”,并无抢劫护士,但由此可见,旧日做家访的辛酸实在难以想像。

亲眼见证病人的康复,为麦国峰带来成功感。(卢翊铭摄)

亲眼见证病人康复进度 为护士工作带来成功感

历经多个寒暑,联合医院的社康护理团队现时约有7、80名护士,任职社康护理部注册护士已4年多的麦国峰表示,每位病人的第一次家访很重要,“去到佢(病人)屋企系佢主场,要因应佢嘅需要去做规划”。除了了解其病历之外,病人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等,都是社康护士会关心的事项,护士甚至要得知病人家人的起居,从而设计全面的护理计划。

麦国峰是由老人科病房转到社康护理部,他形容部门的吸引力,在于亲眼见证病人的康复,“一个伤口由好大嘅窿,到慢慢好返”,他坦言这种成功感比病房内的工作来得较大。

现时区内的公共交通发达,攀山不再,不过要面对的挑战未减。麦国峰不讳言指自己很怕蟑螂,试过打开病人的药箱,内里的蟑螂四散;又试过翻开餐桌上的碗碟,有数只蟑螂“喺度食紧嘢”,麦直言遇上这些情况要保持冷静,因为一旦惊恐便会失去护士的专业形象,病人对自己的信任亦可能随之消失。

强调“视病如亲” 换来病人将社康服务中心电话填上家人联络栏

受访期间,团队多次提到社康护士要视病人如亲,才做到最好的效果。李家仪分享一位老伯的故事,那伯伯曾多次入院,但不论他因何事入院,所入住的病房职员总会致电社康服务部,后来才发现老伯将社康服务中心的电话填上家人联络电话一栏,伯伯向护士解释,“我觉得最亲系你呀姑娘”。李家仪强调,只有视病如亲,才能想到病人的需要。

岑素圆指担任社康护士需独当一面,聘请人手有一定难度。(卢翊铭摄)

社康护士四大特质:自信心、观察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

联合医院前护理总经理岑素圆总括社康护士的特质,是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应变能力及观察力,岑解释由于社康护士一般是单独做家访,上门不单是教病人吃药、打针及洗伤口,而是要视乎病人病情决定下一步该留家护理,还是要立即送院等,若能力不全面难以胜任。此外,护士亦要有良好沟通能力,以便让病人及家人清楚了解护理计划。华洁莹补充,“合约无写明你要做啲乜”,但社康护士去到病人家中,见到病人的境况,就需要“帮佢谂计”。

现时每位社康护士一个早上约需家访12位病人,岑素圆指有些病人的活动能力不佳,以洗伤口为例,一个护士很难同时固定到病人的身体,同时为其洗伤口;而若病人有严重精神病纪录,或者住处偏僻,均有需要“行孖咇”。岑素圆期望日后可发展至“一带一”的家访模式,由一位社康护士,连同一位支援组别员工上门,她坦言即使只是帮忙为病人“转身”,都能为社康护理提供更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