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奴】拍卖官数尽“砖头”背后人情冷暖 “分咗钱无咗兄弟”
买卖砖头除了找地产经纪,还可以交由物业拍卖行帮手,特别是“另类物业”,如业权有瑕疵、凶宅、银主盘等物业。甫踏入拍卖场,可听到场上此起彼落的叫价,牵动著买家的心情起伏,直至拍卖官落槌的那一刹,一切尘埃落定。与拍卖会上炽热的气氛不同,从事拍卖行长达27年、忠诚拍卖行拍卖部总经理郑世杰却是淡然处之,由他经手的物业不知凡几,冰冷“砖头”背后,见尽人情冷暖,有亲人为此物业目成仇、“凶宅”业主试图瞒天过海等等,数尽“砖头”背后人情冷暖⋯⋯
物业拍卖员“扑槌”以外 仲要日晒雨淋睇楼
作为物业拍卖员,工作并非只是“扑槌”如此简单,他表示当初“盲舂舂”见请人就入行,一做就做了27年,不同于地产代理的专一,拍卖行是“工商、住宅、舖、地”样样都沾手,更包括凶宅、无契楼、坏契楼、楼梯底、天台、游乐场等“另类物业”。
郑表示,拍卖行的物业除了私人业主揾上门,拍卖员平日都要“Cold Call”,如致电银行、法院和律师楼等,向其介绍拍卖行的运作和收费,接受物业委托后,就要到物业查看详情,“一个人要去匀港九新界,日晒雨淋”。他续称,之后就查册核对业主是否有业权拍卖物业,再和律师行接洽。物业于拍卖行上拍卖最重要是可获独立宣传,增加曝光度,拍卖员会将物业广告刊登于报章和网上,并负责睇楼的开放日,才到真正的拍卖日。
虽然拍卖员不受地产代理条例监管,毋须考取经纪牌,但拍卖行涉及物业种类繁多,有时更是“闻所未闻”的骑呢盘。故郑就说,拍卖员“咩都要识”,自己都是边做边学,如“村屋就要特别留意,出入个块地嘅路权都要知”。
“业主讲大话好正常”
他于1991年入行,当时物业拍卖行尚未兴盛,行内仅得2至3家拍卖行,公司仅得3、4个职员,每月只拍卖2次,每次约3至4个物业。直到1997至2003年银主盘涌现期间,拍卖行业空前盛放,每星期拍卖2次,每次约40多个物业,最高峰更是一场拍卖会拍卖48项物业。直到现在,其拍卖行每星期都有一次拍卖,每次约十多项物业。
经历过拍卖行业的高山低谷,他喜爱拍卖行的“平稳”,收入或不如地产代理,但胜在“升跌都有人要买楼”,加上“凶宅𠮶啲无旺季,有人收楼,就有放盘”,就不经不觉从事同一拍卖行逾4分之1个世纪。
不过在拍卖行从业多年,郑就坦言要对业主、经纪说话有保留,有业主向其隐瞒物业为凶宅的事实,“明明系凶宅,唔话畀你知,到自己卖嘅时候,俾人地告我地”,但他都说“业主‘讲大话’系好正常,系人就会”。
更离谱的是,郑续称,上述提到的凶宅死者的死因是吊颈自杀,当时业主“仲要夜晚叫你帮佢睇楼、清垃圾”。他忆述拍卖前曾有一晚,业主致电予他称: “你过开帮我睇下,帮我丢袋垃圾去后巷丫”。郑直言,当时对凶宅的事并不知情,照样开门入去到事发房间拿走那袋垃圾。他平和道,估计那袋垃圾应是死者遗物,虽然后期知道自然生气,但遇到这些事愈多,亦不以为然了。
每个盘背后都有故事 现实上演电影情节
不过,最恐怖或许不是鬼,而是“人心”!拍卖行最常上演的却是亲人反目的戏码。他表示“有时好多Case系戥啲客惨”,因不少半契楼的起源是父子、兄弟割裂,双方已闹僵“无计倾”而上拍卖行卖楼。
郑指,曾有两名70几岁的兄弟共同持有一物业,由弟弟与其家人居于该物业,惟弟弟不愿交租,最终闹上法院,判决是把物业售出,所得各分一半,但打官司花费已逾百万元,最终该物业售得200多万元,缴交讼费后,双方仅分得几十万元。
他叹道,“每人分几十万,兄弟就无左啦,拎住个几廿万,无左层楼,一家几口点算呢”。在拍卖行见尽这些电视剧情节,郑却不论他人是与非,“每个Case都一定有个故事系背后嘅”,不过是当睇真人故事后,便专心处理下一个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