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人.访】为30万只黑胶卖哈利 黑胶狂迷:望千年后记得我
“呢只碟系我读书𠮶时上市,大约是1973年。𠮶时我冇钱买,就喺唱片舖门口‘装装下’。”介绍完后,放下手上The Carpenters 的《 Yesterday Once More》,欧德成Paul从黑胶碟堆中抽出Quiet Riot 的 《Metal Health》。从封面上也看得出,这是重金属摇滚。
“呢只入面有首歌叫《Come On Feel The Noise》,我觉得系重型摇滚界嘅其中一首国歌!”说起他喜欢的音乐,他总是兴奋地滔滔不绝,活像一个“大细路”。若说音乐是他的生命,也不为过。
摄影:张浩维
黑胶碟曾经是音乐的唯一载体,也是欧德成童年时初次接触音乐的回忆,一听倾心,至今已经40多年。由没有钱买唱片,到大众有经济能力却不再愿意购买,Paul经历了黑胶碟的全盛时期和没落。在黑胶碟失去市场价值的年代,他积极“救胶”,成为现在30万多张黑胶碟的“养父”。
黑胶是活的
90年代时,黑胶碟这前浪被后来的科技赶过,爱赶潮流的香港人毫不留情地把这些唱片扫出家门,唱片店、电台、Disco中也再无它们的栖身之所。
大量完好的黑胶碟遭弃置,Paul就把它们逐只回收、捡回来,每次回收,数量都是以货车为单位。他无法眼睁睁看着这些唱片被一车车的运往堆填区,因为每一只黑胶碟在他眼中,也是一条生命。歌手唱出的音韵,声波空气中震动,然后被刻录于黑胶碟的坑纹上,这是简单的原理,亦算不上甚么高科技,但欧认为它播出来的声音是最真实的,同时也刻上了歌手灵性的一面。
“譬如David Bowie、张国荣唔喺度,但佢把声已经入咗去,住咗喺只黑胶里面。支唱针等于个咪,播嘅时候个歌手就唱返畀你听。”
为黑胶承受的孤独
越战结束后,家人以难民身份逃到其他国家,80年代时更定居美国、加拿大。家人曾希望Paul移民,令分隔多年的家庭得以重聚,但他怎样也无法放弃拯救黑胶碟的使命,决定独自留港:“啲亲戚都好少联络㗎啦,因为都唔系好啱。佢哋觉得我唔生性,成日挂住玩,又挂住着靓衫,啲钱又买晒唱片、去Disco、音乐会,觉得你都系玩家嚟嘅!”
拿起那只Romantic Latin Guitar唱片,小心翼翼地清洁一下,放入唱机,扩音器响起用结他弹奏的《History Of A Love》,在音乐响起的瞬间,内心也会跟着唱:“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如世上只剩一只黑胶碟,欧德成说会选择这陪伴他度过多个孤独晚上的唱片。
“孤独咗几廿年,反而钟意咗孤独,钟意夜晚一个人听下呢啲音乐,脑入面会有Picture、谂起好靓嘅椰林树影,或者好浪漫嘅海滩。”自得其乐的同时,黑胶碟也为他带来一大班志同道合的好友,稍稍填补了孤独的夹缝。
为了黑胶碟而放弃的,又岂只有和家人团聚的机会?90年代,黑胶碟乏人问津,回收要钱,找地方存放更要钱。当生意追不上通胀,他连那辆很难才得到手、至今仍有价有市的哈利电单车,都拿去变卖了。“我系啲实在嘅人,紧张生活、紧张档嘢,惊冇钱交租畀人揼晒啲黑胶。所以我好勤力去做生意,去挣扎求存。”他说自己对电单车的热爱和对黑胶不相伯仲,但听他叙述这段往事,语气坚定得没带半点眷恋。
时移世易,当日被大家嫌弃的过气黑色圆盘,今日突然又成为了生活品味的象征,不论是否经历过黑胶碟年代的,都开始收集陈年黑胶碟,甚至有人愿出上万元购买心头好,“潮流系人哋做出嚟㗎啫!我钟意呢样嘢,从来唔会觉得佢过时。”
泰山的愿望
虽说店内的黑胶碟只占所有藏品的十分之一,但数量也超过3万张,加上访问期间,为了挪出更多空间,欧也从善如流地将一箱箱唱碟搬来搬去。搬上又搬落,这些全没记号的纸箱早已融为一体,令人分不清“边箱打边箱”,不过记者只是随口说了Led Zeppeline、Queen、Kiss等乐队的名字,欧德成就随手在一堆堆叠得整齐的黑胶碟中,准确地翻开没有标记提示、属于那乐队的位置,“快、狠、准”得教人惊讶。他说他记得所有黑胶碟的类型、发行日期、演唱的歌手,也记得它们在那小房间中藏身的位置。他指自己是这黑胶森林中的泰山:“外面人睇大森林,觉得里面冇咩组织、好乱,但泰山佢会知道。”
月前曾有音乐迷为离世同好,整理3000张唱片遗物,令乐迷之间也反思,到了那“万般带不走”的时刻,这些钟爱了一生的宝物,该如何处理。这是个残酷的问题,也是个不得不想的问题。问年届六旬的欧有否为这终会到来的一天作打算,他想也没想,平静地回道:“有谂过。”
这位自言没甚么组织能力的泰山相信,即使有日自己离开,也会有有心人为他安顿好30万只黑胶碟,把它们好好保存下去:“希望几千年后有人会话,多得几千年前有个傻佬去保管呢啲嘢,令佢哋𠵱家重喺度。希望咁啦!”
香港旅游发展局的“香港.大城小区”推广计划今年首度延伸至九龙区,落户深水埗,并邀请了包括欧德成的Vinyl Hero在内的多间区内老店、新型特色小店,向旅客推广该区,希望令借此增加区内游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