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人.访】30万张黑胶碟养父潜藏深水埗:毁黑胶碟如杀人
在一般人眼里,这是一个堆满了纸箱、杂物,连走动的位置也不够的房间,但在黑胶发烧友眼中,这里是天堂。这间位于深水埗鸭寮街的二手黑胶唱片店Vinyl Hero,200呎小店已藏了3万多只黑胶碟,店主欧德成Paul彻头彻尾是黑胶狂迷,“呢度只系30多万张藏品嘅十分之一。”
这位人称黑胶碟养父的男人,因不忍目送它们被送往堆填区,由黑胶碟没落开始便“收养”它们。“毁灭黑胶碟,即系好似杀死一个人!”在别人眼中,那是时代遗物,但对他来说,它们却是命根。
摄影:张浩维
欧德成甫出现,身上穿着的,是一件美国摇滚乐队Guns N’ Roses的黑色T恤。即使不是在这放满了黑胶碟的小房间相遇,大概也令人以为:“啊!这个人是摇滚迷。”但下一刻,他却从黑胶碟堆中抽出了一张,平放在唱机上,再把唱针放在唱碟坑纹上,透过扩音器悠悠放出的,是抒情、浪漫的60年代音乐。那是Engelbert Humperdinck 版本的《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越战下邂逅黑胶
欧德成的一生,无法跟黑胶分割。他跟黑胶的情缘,要由童年说起。
他自小住在西贡,不是新界那个,是越南那个Saigon。他是越南华侨,由爷爷那代开始,从香港移民到越南经商。家境虽不算富裕,但父母还是多花钱,送他到英文学校读书,回想起来,他说是典型港人心态:“等你打咗个底先,第日如果离开越南,去香港、英美呢啲地方都揾到食。”
平静的日子过了好几年,8、9岁时越战开打的钟声就响起了。虽说是打仗,战场都在城外,军队深夜、零晨交战,城内生活没受太大影响,日间照常上班上学、消遣娱乐,只是晚上12时宵禁前要回到家中。“细路仔唔识惊,大人成日警告我哋,话‘细路仔唔好乱咁行街啊,人哋开枪子弹冇眼,真系会杀死人㗎’。”
战争没令他恐惧,反给了他一生中挚爱。越战时的西贡是个小美国,电视台播美国节目,电台播英文歌,市面上也卖美国产品。有钱人家买来黑胶碟日播夜播,悦耳歌声传到Paul耳中。“系突然间好似触电咁,觉得好悦耳、好好听。”Beatles、The Carpenters、Bee Gees这些著名的乐队,成了他音乐路上的启蒙。
那时的黑胶碟不便宜,他和同学们互相交换唱碟,把音乐录到卡式带上,若每人有10只唱片,交换后就可以听到100只。后来父亲更送他一部小唱机:“跟住惨啰!日日放学就听唱机、唱片。”他笑道。这份热爱到了15岁烧得更旺盛,他和同学结识了当地的嬉皮士乐队:“反战、长头发𠮶啲band,佢教我哋打鼓、弹结他。”
逃难到香港
不过,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大约1972年,隔离左右好多大我几岁嘅哥哥,够18岁就畀人拉去当兵。有啲人匿埋唔当兵,但畀政府捉到,就推上战场,有啲都冇返嚟啦。”看着儿子快成年,母亲送了几件金器给艇家,让他只身坐船偷渡回港。
先乘坐舢舨,再转驳虾艇,然后在公海登上载米前往香港的大货船。明明危险的逃亡之旅,他却说得轻松:“𠮶时得17岁,贪玩嘅。人哋忧虑嘅嘢,喺我哋眼中觉得好好玩。”船终于驶到香港附近,但悉逢新年,没有渔船出海接济偷渡的人,结果他在公海又多待了4天,上岸的那晚是年初四。
来港后,欧德成孤身匿藏在外婆那位于北角的小木屋,只有以音乐为伴。“喺越南学音乐识咗好多去过香港嘅夜总会乐手,佢哋畀料我。”找乐器要去通利琴行,买唱片要去新兴,最“潮”的衫裤都在铜锣湾。他说70年代一只黑胶要价几十,虽不是天价,但也是奢侈品,那时他唯有“忍手”。
和张国荣缘悭一面
作为一个“潮人”,欧德成说他当时也留长了头发,穿上阔脚裤,走在潮流尖端。“𠮶时系温拿年代,温拿其实都系跟返世界潮流,个个喺街都系温拿look!”他在香港辗转做过餐厅待应,也做过超市杂工,后来转到铜锣湾一间时装店工作。时装店卖的是“潮服”,播的是流行音乐,员工又全是“靓仔、靓女”,他说在那店打工,可谓象征了生活品味,而最最最最重要的是,“传说”哥哥张国荣也曾在这店打过工。
“我都唔知㗎!后来有朋友同我讲。”欧在时装店工作时,张国荣已踏进乐坛,忆起彼此缘悭一面,他至今“揼心”。“我嘥咗啲时间去做超级市场、餐厅!如果早两年即刻入去做咪好,可能会同佢好friend添啊!”他肉紧地说。
昔日的宝,他日的草
世界要向前走,科技发展也没停下来,到了80年代,黑胶碟的价值逐渐下降,由60年代的奢侈品,变成静静躺在深水埗二手唱片店的过时产物。“偶然发现鸭寮街咁鬼多二手唱片,就系当时我冇钱买𠮶啲,啲人浪费掉晒出嚟嘅。”自此他开始收集黑胶,藏品短时间内迅速增加,结果他在1984年时开了一间卖二手唱片的“街边档”。
90年代是香港人弃置黑胶最“凶狠”的年代。不只是一般家庭,唱片店、电台、Disco都迈进予音乐数位化的时代,没人再留恋黑胶,纷纷将唱片、唱机扫出门外,再迎来那体积小一点、重量轻一点的新宠儿。不忍心看着完好的黑胶碟被送往堆填区,欧德成逐家逐户去回收:“𠮶时我去收黑胶,数量系用货车单位去计!”
拯救了这些“孤儿”,欧德成把它们带回去自己开设的黑胶“孤儿院”,一做便30多年,藏品亦已达30多万只。这条守护黑胶的道路并不好走,但这位“养父”每天也和这些唱片一起等待,待有心人前来“收养”,给这些命不该绝的黑胶碟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