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社群】智障成人服务爆煲 日间服务轮候期长达8年

撰文: 李智智
出版:更新:

政府正制订新的《香港康复计划方案》,就残疾人士的各种服务订立短、中及长期措施,劳工及福利局计划下年底向政府提交报告。北区有关注组投诉,当区中度至严重智障成人服务一直严重短缺,日间服务轮候期长达8年,形容“临近爆煲”,不少智障毕业生处于“零服务”,家长苦不堪言。该关注组早前收集逾300个签名,并会见社署代表,争取增加日间复康服务。

过往北区智障成人服务严重不足,据社署康复服务中央转介系统,统计日间残疾成人服务(包括弱智人士、肢体伤残人士、精神病康复者及视障老人服务),截至今年6月30日,北区展能中心及庇护工场的轮候服务人数分别为78和196人,展能中心正常最快轮侯时间为8年,则庇护工场为7年。

8月10日,北区智障成人服务关注组由立法会议员张超雄协助约见下,与社署助理署长郭志良(后中)会面,表达对北区智障成人服务严重短缺的忧虑及诉求。(受访者提供)

一批智障人士服务机构及家长组织于今年4月12日组成“北区智障成人服务关注组”,并发表“北区智障成人日间及住宿服务”意见书,并于5月于网上召集市民签名,8月10日带所收集的逾300个签名会见社署代表,表达增加日间复康服务的诉求。参与行动的香海正觉莲社佛教普光学校的社工卢姑娘称,社署承诺会于一个月内回复。

卢姑娘形容,现时北区智障成人服务“临近爆煲”,中度至严重智障成人服务特别短缺。她指出,北区日间服务轮候期长,惟服务单位数目10多年来零增长,只有1间庇护工场和2间展能中心。她称,虽然北区轮候人数并非全港最高,但随北区新移民增多,区内特殊学校学生人数上升,加上港人寿命延长,而该区日间服务中心设有宿位,“大部分人都会住一世,流动极少,供不应求”。

社工卢姑娘(右一)与北区智障成人服务关注组促社署增日间服务。(受访者提供)

卢姑娘又指,即使区内有一些“止咳服务”,如展能中心暂托服务及地区支援中心这类,提供一些兴趣班给有需要人士,惟前者需每14天续期及按时收费;后者已严重饱和,“原本名额只有55人,已爆表收生逾60人”,智障学童毕业后需轮候半年至一年,变相等上加等,今年约10位中度至严重智障毕业生近一半是“零服务”,大部分基层父母需被迫辞职照顾子女,经济面临庞大经济和精神压力。

她续指,因智障人士需长期轮候日间服务,令地区支援中心服务积存大批求助者,他们由以往停留1至2年,延长至4至5年,严重加大中心负荷,故中心每周亦只能提供2至3天服务,导致未能衔接就学时每周五天有系统之学习,及未能提供全面稳定之训练,以致子女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家长面对巨大的照顾压力。有不少中度智障毕业生被迫跨区去大埔、沙田甚至更远地区参加自费服务,或者接受跨区之日间服务,惟中心不会提供跨区交通接送。

张超雄认为社区照顾服务不用占地,推行难度不大,只视乎政府决心。(资料图片)

过往一直协助争取北区智障人士服务的立法会议员张超雄向《香港01》称,过往政府对增加日间服务中心的困难归究“土地问题”,他建议应该将北区内大量村校空置空间或邀请教会腾出空间,用作暂托和日间展能服务,以解燃眉之急,另他亦敦促政府按当区需要作长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