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人.访】香港唯一英军军服裁缝 九七回归为三军司令造军服
刚于中环街市被迫迁的“阮氏洋服”,在两个月前终找到“落脚地”,进驻大馆。身处大馆英殖时期的建筑物,店主阮邦冠感触良多,想起当年不少华人遭受歧视,惟凭“狮子山精神”的拼劲,成为唯一进驻军营为英军做军服的洋服店,亦于九七回归为英军,包括三军司令制造最后一套军服。其近半世纪裁缝专业的一丝不苛,获得的不但是一份青睐,也是一份尊敬,他称:“这会是我一辈子的荣幸。”
近50年来于布料上一针一线,换来了阮邦冠的满头白发,惟从他在每一件制成品面前露出的笑容,可见仍对裁缝敬业乐业。现年64岁的阮邦冠,自嘲入行皆因“读书不成”,庆幸遇上裁缝工艺成就一生。
阮邦冠在六兄弟姊妹中排第3,10多岁黄毛小子的他自觉非读书材料,读到中一就辍学,在七八十年工业蓬勃年代,决心跟多位本地裁缝“学师”。他笑言,勤奋的“牛劲”吓怕了不少师傅。
石岗军营开店
阮邦冠忆起,因阮父于石岗军营开杂货店,常来的英兵得知他懂得裁缝,始交托缝补的小生意。虽然他学历不高,但靠胆粗粗多讲,看书练习,加上身体语言,讲得一口流利英语。他与英军交道多年,其精致工艺终获英军军官赏识,邀请到军营内裁缝,于是他与大哥阮邦飞拍档,约于1977年进驻石岗军营开店,诞生“阮氏洋服”,其后迁往赤柱军营。
在英殖时代,华人处于下风,阮邦冠坦言初入军营深受英军欺压。他称,由于每两年调防一次,每队兵团各有文化,制服要求各异,故需费尽心力适应和学习英军军队知识,“当时他们都不给我一个版本,我们经常碰钉,被英军谩骂,但我心想,我识鬼咩!哈哈!”
军服活字典
经漫长岁月磨练,阮邦冠已成为军服“活字典”。他收起笑容,严肃强调军服“一子错满盘皆落索”,由衣服颜色深浅、徽章、官阶“禾花”、钮扣、车缝位置以及尺寸错一不可,否则他们挨骂,亦令军兵受罚。
他举例说,Royal Green Jackets(皇家绿夹克轻步兵团)外套钮扣是黑色;Coldstream Guards(高士廉卫队)外套袖口是较少见四颗金色钮扣,且是两个两个分开,大小及距离有一定规定。
谈及英军军服,当然不得不提及苏格兰裙。阮邦冠笑言,自Queen's Own Highlanders(女皇直属高地兵团)来港,学懂苏格兰裙后,更飞到英国布厂钻研传统穿法和缝制方法,令英军心悦诚服他的专业。
亲造最后一套军服
虽然1994年英军迁出赤柱军营,阮氏洋服搬到旧中环街市,改为做西装生意,但到九七回归,英军离别之际仍未忘记阮邦冠的手艺,特别邀请他为英军亲造最后一套军服。“他们真相信我们能做好,但我们真的做得不错,哈哈。”他自豪说。
“97年年初,英军已叫我们做回归晚会的制服,当记者不断问哪一队兵团来港汇演,我早知道,但当然是秘密。”阮邦冠忆述,英军主要要求做NO.3 Dress的白色制服,及修缝英格兰裙,包括缝制三军司令的制服,当中有一段小插曲:“那年3、4月,英军又要求我们多做一套制服,原来是怕那晚会大雨,果真那晚下了大雨。”
回归后再重遇英军
阮邦冠看看九七回归晚会旧照,笑道:“当时完成最后一套英军军服,看到典礼没有甚么感觉,但后来觉得是一种荣幸。”
英军离开香港21年了,但情谊仍在,有不少英军至今仍寄圣诞卡和慰问卡给阮邦冠。他难忘在去年中环街市临搬走时,意外遇上几位当年是黑卫士兵团小兵的英军特来相认,“当年他们都只是17岁少年,现在已升为上尉。虽我已不认得他们,但一说起昔日轶事,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