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湖街市老裁缝 穿针引线50年 难忘中学时光:再嚟过会勤力读书
一对巧手,为少女修补好背囊破旧的拉链,换来网上的赞赏,大家都呼吁要多“帮趁”,然而这双巧手的主人,已年逾70;虽获街坊、网民赞扬,他只期望继续默默耕耘。大埔老裁缝曾伯二十出头的时候,已为生计从乡下来港学师造西装,“穿针引线”50年,行业早已式微,他便挤身街市一隅开改衣店。早前,老裁缝获网民激赞手势好,得到过千赞好,但原来虽与针线有着半生缘,至今念念不忘的却是中学时代的数学公式:“如果重新嚟过,我应该好勤力读书,学多啲知识!”
大埔宝湖道街市内,有一条宽阔的通道分隔两边,一边店舖凋零,剩下中医诊所和旧书店等;另一边则挤满花店和改衣店,人流算是较密集,然而大多是街坊与店主在狭窄巷道“打牙骹”,消磨一个下午。其中一间改衣店,店内两旁各摆了工作台,放着衣车和熨斗,店主曾伯伯独自两头忙。
然而,他的店在网上世界热闹得多,因有女网民早前光顾曾伯,修好背囊,并于fb群组大赞他手势好、收费便宜,更借此呼吁要珍惜旧物,获过千赞好。网民热情回应,曾伯却淡然道:“网上嘅嘢唔识喇,跟唔到喇”,每日太多人客,早已忘记那女孩和背囊,访问当日,曾伯只顾盯著西装裤,而皱纹满布的双手不曾停止,每针每线都流畅得如机械,“后生𠮶阵呀,个鬼佬睇见我揸针,企住喺到睇,话我只手好似engine咁呀,依家慢咗喇。”
原来昔日曾伯打工的制衣厂专做政府制服生意,接了阿拉伯10万件军服的订单,在芸芸数百工人中被留意称赞,现时说起仍笑逐颜开。
年轻时获赞“engine手”
曾伯伯廿多岁时学师造西装,在洋服店打工,但人手造西装成本太贵,行业逐渐式微,直到将近50岁、90年代初才于宝湖道街市开店改衣,店内一部“兄弟牌”衣车便是由当时使用至今。
识造西装,一般改衫当然难不到他,一个半小时便改好4条西装裤,连背囊、不织布环保袋都可修补。改好了便挂在勾上,4时许接近收舖,街坊陆续回来自取。
老裁缝最爱原是数学
拿起针线50年,要放低绝不容易。访问期间,曾伯突然擡头说要考考记者,“睇你咩料先”,为出数学题放下手头工作;好不容易解答了,他才继续开口。
曾伯伯称,年轻时在内地读中学,自问不算勤力,功课考试都是“求其应付”,唯对数学情有独钟皆因“唔使点读,有啲天份”,那时更当上数学班代表。
曾伯伯数学题:在不增加/减少数字的情况下,加什么符号可令左边的3个数字等于6?2 2 2 = 63 3 3 = 6........8 8 8 = 69 9 9 = 6
然而,碰巧当时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口讲毛泽东思想比维持实际生活重要,曾伯就读的中学由官方设立,求学当然不是求分数,“最紧要‘红’,支持共产党...…但食都无得食,咪同阿哥落嚟(香港)。”
为生计弃学来港
二十出头才中学毕业,曾伯为生存来港,落脚荃湾搭铁皮屋,在布厂日做12小时,从此无再上学,“有咩可惜吖,为生活无办法。”
来港半个世纪,学会造西装,也经历行业式微,早已成家立室的曾伯仍记得中学的那些数学公式,“如果重新嚟过,我应该好勤力读书,学多啲知识。”
过去的早已过去,曾伯伯每日开舖基本上做不停手,闲时才玩IQ题自娱;曾伯有血压低,加上年事已高,早想退休安享晚年,“改衫过吓日晨架咋,唔想做咁多,你唔好叫人嚟呀!”曾伯伯多次表示,不要在网上写他手势好,“害”他继续工作,不过说罢依然密密做,喃喃说退休坐公园好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