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拟于“青山陶窰”附近建屋 团体忧影响结构促活化发展
建于40年代的屯门“青山陶窰”是本港现时唯一完整“龙窰”,被评为三级历史建筑,惟政府有意收回龙窰附近一幅土地兴建资助房屋。有关注团体担心工程会影响邻近的龙窰结构,希望让龙窑与现为荒废校舍的前培爱学校活化成为集社区功能、艺术及保育于一身的“陶瓷社区中心”。有立法会议员担心建屋打桩工程影响珍贵的龙窰,又为屯门区带来新增人口压力,吁政府做好龙窰保育工作。
香港龙窑关注组指出,政府在30多年前曾有保育计划,当时古迹办首任执行秘书白德倡议发展龙窰为“活的博物馆”,但计划进行至草图阶段无疾而终。关注组希望重新将龙窰历史与屯门社区联系,不只是围起来让人观赏,而是让大众参与示范或工作坊来体验陶艺乐趣地方。
关注组建议建立的“陶瓷社区中心”,属意重用位于龙窑旁边、仍状态良好、⽬前为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用地(GIC)的前培爱学校,提供社区活动、展览空间、青年宿舍等。关注组解释指,多个顾问研究指出,若现址按目前规划改建成41层高住宅大厦,会阻挡盛行风流动,影响区内空气流通。此外,关注组表示,城规会研究文件指建筑工程引起震动不会影响陶窑结构,但没有具体数据证明;又认为培爱学校于90年代花5000万元建成,这座不足23年建筑物应尽可能翻新重用,而非花1860万元公帑拆卸。
关注组副主席、湾仔区议员杨雪盈认为,龙窰历史价值远远不止是三级历史建筑,希望它能被纳入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把龙窰投入适切保育。
屯门区议员谭骏贤亦指出,政府有意在龙窰附近兴建资助房屋,但面积只足以兴建两幢;又知悉发展局有意在这里兴建社区中心,确实用途未明,其中一个方案是拆除附近的扶康会柔庄之家,再迁入该社区中心。他认为,当局若有意兴建社区中心,能否把龙窰一并考虑,建立陶艺社区中心及博物馆,而柔庄之家也希望藉陶艺令院友生活更多姿多彩。
议员忧建屋影响龙窰及增加屯门区压力
立法会议员邝俊宇希望政府“刀下留窰”,又相信与珍贵龙窰活化成社区中心是“美事”,他担心若政府一意孤行要建屋,打桩工程对龙窰的影响没有人可百分百估算。另一立法会议员朱凯廸认为,政府在新界西已有多项大型发展计划,预计新增人口达40万,若政府继续在屯门挖走绿化地带作房屋发展,为屯门区居民带来不合比例压力,同时面对新界西医院床位不足及交通问题,希望政府做好龙窰保育,而非为屯门区市民带来新增人口压力。
翻查资料,位于屯门青山公路显发里的“青山陶窰” 在1940年代兴建,用中国石湾传统方法以坭砖砌成,长约20米,呈隧道状,外型如龙,故又称作“龙窰”,烧陶者可后从窰顶多处洞穴视察窰内状况,又可在各洞穴放柴以控制窰内火温。在1951年石湾制陶技师梁森接手陶窰,主要生产家用缸瓦、各款炊具、点油灯碟和中国传统古老钱罂等在本地销售,但后来面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产品竞争,陶窰出产量逐渐减少 ,最终在1982年正式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