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春夏潮湿长千奇百趣菇 地拖菇、电车菇 你曾见过哪种?
春夏两季天气潮湿,又是菇类逢生长的时节。港大真菌学博士兼浸大国际学院(树木管理)专修学科统筹邓铭泽表示指,菇类一般在潮湿阴暗环境下生长,其生命力之强,可于不同的环境下生存,例如泥土、腐烂木头,甚至胶水上生长,不过他提醒市民,由于在野外采到的菇菌难以辩认,部分“致命毒菇”的样貌更与食用菇相似,呼吁市民切勿食用。《香港01》综合近年网上出现过的千奇百趣菇菌,看看哪一种你也曾遇过?
沙田穗禾苑近日出现一种白色野菇,菇顶部呈古铜色。专家证实,该种野菇有毒,为本港常被人误食的绿褶菇,由于外表近似在市面买到的食用菇,成为全球最多人误食后中毒的品种,当中所含的肠胃毒素连医院管理局亦没有资料。专家指,误食此菇者3小时内会出现腹痛,呕吐,腹泻带血等征状,严重中毒可致死亡,呼吁市呢勿自行采野菇食用,特别是一些白色,看似无毒的品种。
近日又有大埔街坊发现家中地拖“生菇”,又请教网友会否知道其菇种,以及可否食用。虽然并未知楼主是否认真发问,但网友亦即时劝阻他“千祈唔好食”。事实上,地拖菇的真名为毛头鬼伞。
有沙田水泉澳邨居民今年3月向《香港01》报料,称由2月起发现厨柜内锌盘底部“吽出”一层层不明菇类。该名居民透露,虽然已不断移除菇群,但每隔10日,就会再生长,感到十分困扰。专家指,该锌盘底部出现的菇类,属可食用的“黑木耳”,但由于其基质可能受污染,不宜食用。
两年前的暴雨过后,有网民发现电车木窗框木头有机会腐烂而造就菇类生长,但专家警告木窗框长出的菇为“迷幻菇”,真名为绿褐裸伞,呼吁市民切勿进食,否则中毒,进食者会出现视象扭曲,甚至有幻觉等:“感觉好似食了摇头丸。”
2015年大埔滘发现首次发现有夜光菇,每棵也只能存活一至两天,十分珍贵。当夜光菇消化和分解枯木时会产生萤光素,所以无论昼夜,它都会发出淡淡的绿光,只是晚上环境较暗才能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