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堂屹立八十载 为穷人义诊 政界名人、演艺明星皆座上客

撰文: 李慧妍
出版:更新:

1941年,日本侵华的战火蔓延至香港,一位中医师无惧砲火烟硝,只身揹上药箱,忙碌地穿梭在九龙城寨的大街小巷,免费为贫困的病患看诊。这位仁医就是“大和堂”参茸药行的老中医师钟伯明,行医济世一甲子,是当地街坊心中的“再世华佗”。春去秋来、物是人非,医馆经历三代人,终在去年中结业,即将转型为咖啡室,店内的百子柜、药瓶都已完成历史任务,日后成为古董摆设。

钟洁仪笑说,近百年历史的百子柜是:“睇住我出世,(年纪)大过我,最紧要保留它。”(李泽彤摄)
+2

年逾60岁、娇小的钟洁仪是钟伯明的唯一女儿,家中排行第四,却从未得到父亲教授医术,“我是女儿嘛,那时阿爸只教兄长中医。我连把脉也不懂,只是跟从哥哥学了执药。”不过,她长大后却成为东华三院的护士,延续医学世家的命途。她不敢抱怨父亲的“重男轻女”,然而每说起父亲工作情景,眼神总会流露尊敬:“他以前很勤奋,早上8时就看诊,至下午4时休息10分钟,到楼上休息一下又回到店舖,再工作到晚上9时。全年无休,甚至年初一也看诊,我们很少接触他,也没有什么家庭乐。”

钟伯明于1940年从广州来港,手执医师牌照,被“大和堂”当时的邓姓老板聘用,及后接手医馆经营。钟洁仪说,父亲从小教导7个子女,做人不能贪心,要脚踏实地,“有时看到衣衫褴褛的病患,或知道他们很穷,阿爸都不会收钱。”

钟洁仪指,父亲钟伯明行医60年,一直心系病人,忙于工作,甚少陪家人玩乐。她又相信,父亲一生也不会放弃医馆。(受访者提供)

“食烧鹅”劝戒口医馆每日约有200人看诊,遇上“不听话”的病人,钟伯明就以玩笑警戒:“有病人问可以吃什么,阿爸就会说‘食烧鹅’啦,意思是要戒口。”

医馆以前舖后居经营,穿过店内挂有金漆招牌“大和堂”的木柜,后方就是钟老医师看诊的地方,而墙上挂有执业照、感谢状及牌匾,当中有珠宝商周生生已故创办人周君令的亲笔聘请状,聘请钟伯明为其公司的常年医师顾问。钟洁仪透露,昔日不少政界、明星也找父亲看诊,惟部份病人已作古,她也不愿说出对方姓名。

医馆的一角,是医师看诊的地方,四周的墙壁上,仍挂有钟伯明医师的执业牌照,并挂上市民感谢状等。(李泽彤摄)

医馆多年来未有装修翻新,深啡色的百子柜比钟洁仪还要老,她仍记得百子柜的第一列第四格,放有青平、桂皮,下一格是小茴和大茴,每格的药材,仍在她脑海徘徊。

医馆开业以来,经历过三代人接手经营,至去年中最终结业,未来将改造为怀旧咖啡室。钟洁仪坦言,作出转租的决定很困难,但奈何四个兄弟长居海外,自己也年事已高,无力经营中医馆药行,“不舍得也要舍得,但希望这里的旧古董能保留下去。”

“大和堂”将于5月2日关闭装修,市民可于以下时间前往参观:日期:4月27日(星期五)至5月1日(星期二)时间:11:00-19:00地点:九龙城衙前塱道24号地下“大和堂”

大和堂于1920年代兴建,沿用前舖后居的方式经营。店内的百子柜、长木椅、白色大吊风扇等,散发著古典气息。(李泽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