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参茸药行“大和堂”活化变咖啡店 药瓶、百子柜飘出咖啡香

撰文: 李慧妍
出版:更新:

在九龙城衙前塱道,一片紧密相连的唐楼之间,一栋黄色“广州式骑楼”,破旧却更显历史痕迹。地舖的古老牌匾写上“大和堂”三字,这间传统的参茸药行由1932年起,已屹立86年。挨过日本侵华时期,见证香港回归,沙士期间戴上口罩候诊的市民惶惶不可终日的子,时间巨轮带走一切,随着老中医师相继离世,即使掌柜接手转营只卖药材,亦要在去年中结业。不过,老店终被赋予新生命,2个月后活化成咖啡店,百子柜、玻璃药樽日后不再只得苦涩药材味,而是盛载咖啡豆飘出沁人心脾的甘香。

百子柜历史悠久,过往的木工工匠对技艺要求极为严谨,选用优质实木作材料,令百子柜至今仍紥实耐用。(李泽彤摄)

“我屋企四代都开医馆!”艺人杨千嬅在港产片《干柴烈火》中的家,正是“大和堂”。这座战前唐楼楼高四层,兴建于1920年代,地舖由1932年起作为医馆,以前舖后居的方式经营。老中医师钟伯明于1940年来港行医,其后接手医馆,并传给长子钟福利。二人相离世后,由亲戚、掌柜郭先生继续经营,从医馆转为中药行。

未继承医术 却与百子柜结缘

自小在医馆长大的钟洁仪,是钟伯明七名子女中,唯一的女儿。钟老医师从不教女儿医术,也甚少让她到医馆,但她仍会跟随哥哥学习药材知识,与百子柜结缘,“把脉也不懂,我只懂执药,手板眼见功夫,每次拉柜桶出来,都要一手托住下方,以免反侧、药材掉落。”她至今仍记得,百子柜的顶部数个柜桶,一般都不会放置药材,而贵重的药材如参茸等,就只有店内的“大师傅”才能拿取。

钟洁仪说,百子柜的顶部数个柜桶一般不会放载药材,而贵重的药才如参茸等,就只有大师傅才能拿取。(李泽彤摄)

医馆忙碌的时候,3、4个掌柜围住百子柜转,偶然更会互相碰撞。钟洁仪忆述2003年沙士期间,数十名病人一早到门外排队候诊,“爸爸一个人忙不过来,我的六个哥哥、弟弟也要到馆内帮忙,量体温、执药、登记,由朝忙到晚,连外国人也来看中医。”

钟洁仪:若父亲仍在世 必定继续营运医馆

父亲将一生奉献给医馆,在女儿眼中,病人的地位在父亲的心中远较家人重要。医馆常年不休,即使大年初一,也只与家人共享天伦约两小时,便急忙到医馆看诊,“若不是他离世,应该会一直将医馆经营下去。”忆起老父的点滴,钟洁仪眼乏泪光。

钟伯明踏入古稀后不久便离世,曾由钟洁仪的大哥钟福利接手,继承父亲的医训,父子俩都日夜操劳,为病人献出所有。及至2012年,钟福利亦去世,钟洁仪说,由于有四个兄弟长居海外,未有接手医馆,幸得亲戚兼医馆大掌柜郭先生继续经营,并转型成为中药行,惟最终仍在2017年中结业,为“大和堂”划上不完美的句号。钟洁仪不舍说:“我也曾经想过接手做下去,但毕竟年纪大了,也没有办法,不舍得都要舍得。”

新租客、咖啡店老板Henry表示,中药材铡刀、槌碎药材的工具极具特色,也会保留使用。(李泽彤摄)

“大和堂”开业至今,经历过三代“话事人”,但不变的是其装修。金漆招牌“大和堂”高挂门外,唐楼骑台的支撑柱“两只脚”,以白底红字写上“大和堂熟药 世医钟伯明男授福利”。走进店内,右边的一排排深啡色实木百子柜早已清空,但贴在每个柜桶外的药材便条,仍清晰记录小茴、山桂肉等中药材的摆放位置。门的左边,一张古旧的长木椅,给病人轮候使用。

新租客:不想老店消失

这一切,对新租客Henry而言,既陌生又熟悉,因为他是个土生土长的“九龙城人”。去年11月时经过这里,见到大门紧闭的“大和堂”,门外贴有出租告示,即联络地产经纪看舖,“我对九龙城特色旧舖、情怀的东西,都有兴趣。可能受英国读书的影响,欧洲人很讲究文物保育,令我也不想老店就此消失。”

旧式的手造铁闸,多以铅水铁作材料,并铸上不同花纹图案或字体。(李泽彤摄)

两个月后重开 留住古董

Henry坦言对“大和堂”的记忆不多,只从妈妈口中得知小时候曾到此看病,也喜欢这里的吃山楂饼,儿时回忆成为今天的活化点子:“当时看舖,入来见到百子柜好似咖啡bar,就想若给人饮住咖啡,看住百子柜、怀缅香港的过去,感受古色古香的气氛,成件事都几夹。”于是,他决定租下店铺,并保留店内的部分古董,装修工程将于5月2日开始,预料两个月后新舖开业。

新店开业后,医馆药行飘来咖啡香,老街坊看着店中央的“大和堂”金漆招牌、百子柜、长凳、牌匾、铁闸等等,感受记载著时间年轮转动的轨迹,相信百般滋味在心头。

大和堂于1920年代兴建,至1932年起作为执业的大和堂参茸药行,沿用前舖后居的方式经营。(李泽彤摄)

“大和堂”将于4月27日(星期五)至5月1日(星期二)期间,每日早上11时至晚上7时,开放予市民参观,若想看看老医馆的原貌,就要把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