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任中大手语研究员 冀助为同路学生化难为简 提升学习能力

撰文: 邝晓斌
出版:更新:

正常学生在上课时,若遇上覆杂的概念或知识,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消化;如果是只能依靠手语作沟通的聋人学生,学习便会变得更加困难。为推动聋人教育,中大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聘请聋人员工,参与手语研究及在校手语教学。朱君毅是中心的首位聋人员工,他加入中心工作后,令他明白聋人也能闯出一片天,先后透过就读证书课程、高级文凭,最后更成功入读中大语言学学士,去年正式毕业。中心主任邓慧兰形容,部分中学文凭试(DSE)课程包含复杂学术概念、术语,例如光合作用,中心的聋人研究员便是负责开发一套标准手语,解释这些复杂概念,“曾经试过用4个钟,先教到两个概念,其中一个系‘悬浮粒子’。”

Kenny(中)出生于聋人家庭,父母皆为失聪人士。(邝晓斌摄)

曾遭歧视 对健听人士产生负面看法

“我以前好唔钟意健听人士,觉得佢哋歧视聋人。”朱君毅(Kenny)透过手语翻译员向记者表示,自己出生于一个聋人家庭,父母皆为失聪人士。在特殊学校成长的他,一直生活在聋人圈子之中,过往在打篮球时,亦曾试过被健全人士侮辱、指骂,双方甚至因而大打出手;在各项因素影响下,因此萌生针对健听人士的负面看法。

Kenny现龄38岁,曾任职地盘工人、印刷工人等基层工作,坦言从来没有想过可以读大学;当他经朋友介绍,入职中大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后,其生活、想法开始出现转变,“我嚟面试先至发现,原来都有健听人士识得手语,而唔系对住我讲嘢。”

Kenny希望可改变聋人“只能做基层工作,养活自己便足够”的想法。(邝晓斌摄)

在中心工作期间,Kenny再次进修,先后修毕证书课程及高级文凭课程,2014年更成功入读中大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学士课程,2017年顺利毕业,然后再重返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协助研究。

冀透过研究 改变聋人只做基层工作的想法

经历3年的学士课程,Kenny表示,虽然课堂期间会有手语翻译协助,但由于手语的理解过程相对较慢,因此学习会较吃力。他由此领略,健听人士及聋人的学习存在差异,期望将来能教授手语,以及继续进行手语研究,甚至希望可改变“聋人只能做基层工作,养活自己便足够”的想法。

Kate(左一)利用工余时间进修,在去年入读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兼读制学士课程。(邝晓斌摄)

张珮贤(Kate)现龄27岁,小学至中学都是在聋人学校就读,中五毕业后曾到IVE(香港专业教育学院)读会计文凭,但由于没有手语辅助,以及讲课速度偏快,因此非常吃力。

在朋友介绍下,Kate最后选择加入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到小学协助进行共融教学,以手语教授4至5名听障学生。她形容,当时的教学体验令其大开眼界,并下决心要继续当一名老师。

为了达到目标,Kate利用工余时间进修,在去年入读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兼读制学士课程,每星期有3晚需要上课,“有时都觉得几攰。”

中大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教授的邓慧兰说:“聋人其实需要一个机会。”(邝晓斌摄)

冀担当老师工作 为学生带来更好前途

然而,Kate作为过来人,她希望透过担当老师这项工作,为听障学生带来更好的前途,透过共融计划扫除健听人士及聋人之间的隔阂,减少双方误会。正因为这个理想,成为Kate不辞劳苦的原因。

用4小时研究手语 介绍复杂学名如悬浮粒子

身兼中大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教授的邓慧兰形容,中心其中一项工作,便是邀请Kenny这类以手语作母语的聋人参与研究工作,专门针对中小学、中学文凭试(DSE)热门课程,为一些复杂的学术名词创作手语,例如光合作用,组成手语词汇库或辞典,协助聋人教学,“曾经试过用4个钟,先教到两个概念,其中一个系‘悬浮粒子’。”

聋人碍于沟通及支援问题较少入读八大院校

邓慧兰指出,事实上很多聋人学生绝对有能力入读大学,但碍于沟通及支援问题,导致本港八大院校的聋人学生较少,“聋人其实需要一个机会。”她希望八大院校应开始思考其社会责任(CSR),港府循政策角度,提升聋人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

(邝晓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