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跑手出战野外定向 山头探索全靠互信
没有声音的世界会是怎样?“无国界医生野外定向2018─救援在野”中,便有3名听障人士组成队伍挑战比赛,参赛者看着地图找寻控制点,Peter、Lily及Anthony 3人便希望证明聋人都可以挑战到争分夺秒的野外定向比赛。摄影:李泽彤
故事自上年开始,3人于商场看见“无国界医生野外定向 2017─救援在野”的宣传海报,Lily指比赛有4000多名参赛者,应该很有挑战性,加上3人都热爱运动,每年上山数次,包括大东山、红花岭等,看到去年于南丫岛作赛,于是报名。当届赛事他们参加公开混合3人组别,于90多队选手中排名15,成绩绝对不错。
今届赛事,记者原定跟随他们比赛,想不到Peter第一句就说“(你们)未必跟得上”。的确,3人都有跑步习惯,Peter跑10公里赛的时间为1小时10分,Lily的10公里个人最佳时间为1小时,Anthony跑半马大约2小时30分,难怪Peter坦言野外定向比赛“其实唔难”。
当义工相识10多年
野外定向比赛,选手拿着张地图,看对地点一直冲便可完成比赛;但夺分式的队际赛,3个人3把口,要取得共识跑同一条路线,又是另一回事。天生听障的Peter说, 3人相识很久,早已心意相通:“我们做义工时认识,会到麦当劳叔叔之家、弱智服务、活动摊位等帮忙,因为都合作了10多年,选择路线时都不用花太多时间讨论。”Peter正职为平面设计师,主要设计海报等工作,亦因为喜欢咖啡,闲时会到咖啡店兼职。
手语先商量 再往前冲于公司任职图像处理文职工作的Lily坦言,大家互有默契,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如果目的地有几条路线,我们会先用手语商量走哪一条,我们都知道决定要做得快,时间是最重要,所以不会有太多争执。”Lily又指她们跑步已有一定成绩,体能足以应付比赛,今次比赛最考验脑筋找最快的路线。只是正常人于比赛时,还可以大叫提醒队友“走错路”或“唔够气要唞唞”,在不能说出口的世界,比赛途中只能靠一个字:信。
“我们会先定好在地图上哪一处等,然后笔直前进。”Anthony续说:“无论是谁带头,我们都相信大家的步伐,毕竟我们都一起行过很多座山,发现走错了便再拍拍对方通知大家。”当然,他们比赛亦有习惯,如Peter爬山最快,通常山坡上的控制点会由他上山取得,其他队友在原地等待。平时Anthony于话剧、默剧及粤剧等用身体语言作舞台工作,以自由工作者与不同机构合作,工作性质都是伤健共融,他说聋人其实和正常没有大分别,今次参加野外定向比赛,便是想突破框架,证明不止健听人士可以玩,聋人都可以参加,甚至取得好成绩。
虽然今次赛事因雷暴警告被逼取消,惟他们3人都觉得比赛只属第二位,帮助筹款才是首位,正如他们队名“Love Deaf”一样,希望给外界知道他们是全心全意投入野外定向的聋人,相等于做义工时一样有爱心。
无国界医生野外定向17年来首次取消 主办方:最担心参加者失望
“无国界医生野外定向2018─救援在野”原定于3月4日举行,惟因雷暴警告生效,活动被逼取消。为感谢各参赛者对无国界医生(香港)的支持和谅解,组织将于4月初举行小型活动,将原定于“无国界医生野外定向2018─救援在野”当日的“野外救援任务”环节,再次开放予参赛者参加。届时各参赛者可向无国界医生(香港)交还赛事的电子控制卡,并领取活动证书及赛事定向地图以作纪念。相关详情,无国界医生(香港)稍后将透过电邮通知各参赛者。